襄陵西红柿

  • 襄陵西红柿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襄陵镇的特产。“龙澍峪”牌西红柿果实椭圆,皮红肉美,果面光滑,其肉厚,味甜,汁多爽口,风味俱佳,而且营养价值高,是女性美容的最佳之选。 从1989年起至今,襄陵镇黄崖村大力发展西红柿种植,通过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现棚均产出西红柿5万余斤,畅销太原、运城、临...[详细]

乡宁长山药

  • 乡宁长山药是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的特产。下县村自古就有种植长山药的历史,并以盛产长山药而远近闻名,生产的长山药因个大、营养丰富,口感“柔”“软”“甜”“绵”,而深受客商的青睐。 千亩长山药基地背靠山,面临河,基地光照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种植长山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生产的长山药食用...[详细]

乡宁核桃

  • 乡宁核桃是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的特产。乡宁核桃壳圆、色清、壳纹浅少、壳皮薄,果肥大,肉色净白,仁饱满,黄白色,有核桃鲜香味,桃仁片大而完整。 乡宁县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林地资源,特别是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栽培核桃。2010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核桃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把核桃产业确定为农...[详细]

隰县玉露香梨

  • 隰县玉露香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山西省隰县位于国际、国内梨果专家公认的北纬36度西北黄土高原优势水果产业区的核心地带,当地土质疏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境内无工业污染,水果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使得隰县玉露香梨品质上乘。 隰县梨果生产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栽植记载,明清年间...[详细]

翼城花鼓

  • 翼城花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省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自古为西通陕甘、东达豫赵的咽喉要地。翼城花鼓源远流长,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翼城县志》“...[详细]

翼城琴书

  • 翼城琴书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翼城琴书因说唱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故名“琴书”。翼城琴书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曲艺。相传起源于元代末年,流行于以山西翼城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地区。唱腔分为以小钹击节的“钹儿腔”和以八角鼓击节的“鼓儿腔”两类。2010年5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详细]

翼城十大碗

  • 翼城十大碗是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的特产。翼城十大碗来自晋南民间宴席上必不可少的菜品,是晋南独有的民间风味,做法讲究,口味独特,色泽搭配合理。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市东南隅.翼城历史悠久,文明富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尧及其后裔封于此,古称唐;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详细]

云丘山中和节

  •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丘山中和节以民俗类名列其中。此前的2009年,云丘山中和节已被确定为山西省示范保护基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丘山中和节是云丘山一带的传统节俗,起始于唐代,历时千年,传承未衰。据专家、学者考证和挖掘:“以中为心、以和致用...[详细]

白店秧歌

  • 白店秧歌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店秧歌是流传在侯马市白店村及其周边地区的舞蹈。它历史悠久、舞姿独特、曲调优美动听,在山西省南部一带颇有影响,主要用于婚丧嫁娶,节庆礼仪活动。 白店秧歌队由舞伞者1人,鼓手1人,击锣者2人,击镲者2人,共6人组成,既可以广场表演,也可以舞台表演。表...[详细]

大槐树祭祖习俗

  • 大槐树祭祖习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槐树寻根祭祖习俗是洪洞 县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的一种寻根祭祖活动,主要是移民后裔通过焚香、献供、跪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先和家乡的怀念之情。山西明代移民遗址——洪洞古大槐树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详细]

打瓦游戏

  • 打瓦游戏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瓦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项由多人参与的竞技性投掷游戏,种类动作繁多。据考证,宋朝文献中便有“打砖”一词,足见其历史久远。 永和打瓦游戏场地一般长7—10米、宽6米,道具为就地选取的长宽约20厘米、厚约2厘米的方石板,参加人数从两人到多人不等。分...[详细]

地灯秧歌

  • 地灯秧歌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灯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社火,一般在夜间表演,流传于汾西县9个乡镇(社区)、100多个行政村,盛行于勍香镇、对竹镇、佃坪乡以及刘家庄、西村等地。地灯秧歌旧时称古秧歌,表演时常同地灯(亦称“九如意”、“九曲阵”)一起进行表演,所以也称“地灯秧歌”或“摆灯”...[详细]

飞岭高跷

  • 飞岭高跷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飞岭高跷流传于临汾市安泽县府城镇飞岭村,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飞岭村现在的表演队伍有三十人之多,其中扮演的角色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老渔翁”、“济公”、“关公”、“唐僧”、“沙僧”、“孙悟空”、“猪八戒”、“小猴”、“许仙”、“青蛇”、“白蛇”、“秦叔宝...[详细]

凤头鞋制作技艺

  • 凤头鞋制作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头鞋,鞋头以凤纹为饰,故名,亦称“凤翘”。相传,明万历皇帝的生母,祖籍系山西翼城,在世期间,经常怀念家祖,多次回乡省亲。万历皇帝为生母思乡情绪所感动,钦赐翼城姑娘在出嫁时可与宫内公主享受同等待遇:坐凤轿、戴凤冠、穿凤头鞋。从此四百余年来,翼城妇女...[详细]

汾神台骀的传说

  • 汾神台骀的传说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骀,上古五帝之一帝喾时期人,时为治水的官吏,金天氏少昊的后代,所属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晋人,其故事散见于《左传》、《山海经》、《史记》、《水经注》等典籍。台骀因治水有功,死后被汾河沿岸百姓广为供奉,太原、宁武、汾阳、侯马等地至今仍存有多处台神庙,其中...[详细]

汾西添仓节

  • 汾西添仓节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添仓节,又称“天仓节”或“填仓节”,是汉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约起源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它的相关习俗集中反映了汉民族农耕区域民众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以及人们的民俗心理和思想情感。 汾西添仓节民俗活动从活动时间上,可分为“小添仓”、“大(老)添仓”;...[详细]

浮山木偶戏

  • 浮山木偶戏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在山西的传播历史悠久,这种又称之为“傀儡戏”、“傀儡子”的民间戏曲,源于汉代,是由殉葬木俑演变发展而来的。 清末民初,浮山地区木偶兴盛,当地有许多人以制作偶制箱而闻名,涌现了许多木偶戏艺人。1949年,浮山县成立了木偶剧团,剧团吸收蒲州梆...[详细]

洪洞道情

  • 洪洞道情,原称“道腔”,是流行于洪洞 一代的道家说唱艺术,清末民初,经过同乐班、三盛班、兴盛班等班社艺人的不断创造革新,将原有说唱形式与蒲剧和眉户的舞台艺术相结合,并吸收当地民间小调,最终将其搬上舞台,成为行当整齐、剧目丰富,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地方戏剧形式。1961年,田汉以“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详细]

洪洞金鼓乐

  • 洪洞金鼓乐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洞金鼓乐亦称“金鼓子”,流行于山西晋南一带,是集吹奏、敲击、舞蹈为一体,广受群众欢迎的民间鼓吹艺术。据洪洞县曲亭村碑文记载,明清时期洪洞金鼓乐便已规范成乐行,得到官府认可,订立在乡规民约中。 洪洞金鼓乐形式多样,演奏与表演时不拘一格,队伍人数可...[详细]

洪洞书调

  • 洪洞书调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洞书调又称“洪洞地方书”或“四音子书”,主要流行于山西省洪洞县及周边的古县、霍州、汾西、浮山等地,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又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洪洞书调的具体形成年代无文献资料可考。据现存艺人口述的传承谱系推断,至迟在清代末期的道光年间就已经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