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碑记及定远的来历

  • 永定碑记及定远的来历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远场镇的兴起,与五圣宫寺庙有关,这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寺庙,占地约五亩,正殿塑有五圣像,分别是文昌帝君、武圣帝君、孚佑帝君、观音菩萨、真武祖师,故取名五圣宫。 明、清以前,仅有人在定远买卖桑叶,由于这里是梓潼、盐亭、剑阁交界处,三县地方势...[详细]

原始器乐(吹号、吹树叶)

  • 原始器乐(吹号、吹树叶)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县的原始器乐主要是指吹号、吹树叶两种,主要在我县的高川、茶坪两个乡镇的个别村组流传。 山区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山民们为了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一点乐趣,便出现了原始器乐的流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们在放牛放羊的时候,用常见的树叶等做...[详细]

圆圆舞

  • 圆圆舞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马-圆圆舞”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盆地北沿,川甘陕交界部,白马-聚居区的一种自娱自乐性舞蹈。 圆圆舞是一种圆圈舞,众多人手拉手,围着篝火成一圆圈,边唱边跳,一边旋转,往往通宵达旦。 白马-聚居区,包括绵阳市平武县的白马、木座、木皮、黄羊等藏族...[详细]

禹的传说

  • 禹的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距离省会城市成都160公里,距离中国科技城绵阳城区50公里,辖22个乡镇,总人口22万人。北川于北周天和元年建县,至今已...[详细]

玉龙化石雕刻

  • 玉龙化石雕刻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龙化石雕刻是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匡从有是玉龙化石雕刻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民间工艺大师,四川省民间工艺大师。 玉龙化石雕刻起源于1820年四川安县冯家嘴的玉龙花石,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了。在安县冯家嘴匡氏家族中有个匡中...[详细]

云集薅秧歌

  • 云集薅秧歌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云集山歌”历史悠久,源于清末民国初期,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文化匮乏,山里老百姓为抒发情感而自创,传唱至今,已逾百年,逐渐发展为具有浓厚乡村气息和山区特色的“云集薅秧歌”。它曲调优美,歌词朴实,独具韵味,有...[详细]

云台观庙会

  • 云台观庙会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台观庙会指产生并盛行于云台观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朝拜活动,每年规模较大的会期主要集中在农历的三月初一、五月十八、六月十九三个时间点,分别称之为祖师会、城隍会、观音会。一到会期,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来到云台观顶礼膜拜,祈福求平安。云台观庙会...[详细]

梓潼杂技气功

  • 梓潼杂技气功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文清七岁开始在梓潼县卧龙镇金谷村上小学,十二岁小学毕业考上潼江中学读初中,十四岁初中毕业又考上本校高中班就读高中,七九年彭文清十六岁在潼江中学高中毕业。 但当时正掀起武术热,彭文清也是一个学武的爱好者,于是回家说服了父母,就进梓潼县去找当时武...[详细]

张包蛋

  • “包蛋”又名“皮蛋”、“松花蛋”古时也称“混沌子”、“牛皮鸭子”。皮蛋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安州区最为著名的包蛋要数桑枣的“张包蛋”了,关于张包蛋的来历,据考证,清光绪年间,创始人张元林曾结识一位来自江浙的云游僧人,传授给他一种包蛋独特的制作技艺。后来,张元林制作的包蛋被人们称之为“张包蛋”。...[详细]

张包蛋制作技艺

  • 张包蛋制作技艺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蛋”又名“皮蛋”、“松花蛋”,古时也称“混沌子”、“牛皮鸭子”。张包蛋制作技艺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安县桑枣镇的传统特色饮食制作技艺,在川西北包蛋行业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 关于张包蛋的来历,据考为清光绪年间,创始人张元林曾结识一位...[详细]

正河羌族文化村

  • 正河羌族文化村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河生态文化保护村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内。西南与茂县相邻,北与松潘接壤,南与白什乡相连,东接小坝乡。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大豆、荞麦、洋芋为主,农副水果、花椒、蜂蜜以及采集为主,畜牧业以猪、羊、马、牛、兔为主,辖6个行政村29个...[详细]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玉米酒传统酿造技艺)

  •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玉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米酒又称改乏汤,砸酒是羌族一种庆丰收、婚嫁、红、白喜事、祭祀天神、山神,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节日都围坐篝火旁喝起自治的纯羌山玉米酒(砸酒),载歌载舞,以释解出一天的劳累迎...[详细]

制琴技艺

  • 制琴技艺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侯安华,1960年参加工作,分别在我县大新、文兴、仁和、宝石、定远等乡供销社工作过。1975年,侯安华在宝石供销社工作时,与原宝石小学教师范中先(退体军人)交往,看见其制琴,非常感兴趣,便首先从范处开始学习制琴。因范中先老师制琴技术不是很好,侯安华不满足...[详细]

纸扎技艺(安州区沸水镇)

  • 纸扎技艺(安州区沸水镇)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县志》(91年版)记载:清嘉庆年间(1851—1861),秀水办有不二老、不二斋纸铺,次有立胜、正兴荣纸铺。民国年间,各大场镇共有10余家纸铺,除经营文具、纸张业务,使用木版、石印印制课本、信笺之类,主要生产民俗用品。其中,狮灯、龙灯...[详细]

纸扎技艺(安州区河清镇)

  • 纸扎技艺(安州区河清镇)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县志》(91年版)记载:清嘉庆年间(1851—1861),秀水办有不二老、不二斋纸铺,次有立胜、正兴荣纸铺。民国年间,各大场镇共有10余家纸铺,除经营文具、纸张业务,使用木版、石印印制课本、信笺之类,主要生产民俗用品。其中,狮灯、龙灯...[详细]

中坝附子栽培及炮制工艺

  • 中坝附子栽培及炮制工艺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子具有成分的多样性、药效的多途径性,据现代研究,附子含20多种化学成分,药理包括:抗炎、镇痛、-、强心等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其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开发药物新品种,增加药品的新用途,加快基础研究,同时还要开发民族药和他们的民间用途。这对...[详细]

中坝口蘑酱油酿造工艺

  • 中坝口蘑酱油酿造工艺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坝口蘑酱油”天然发酵酿造工艺,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御用酱油传统配方,精选东北非转基因脱脂大豆、产自张家口以北塞外野生的口蘑为主要原料,经180天日晒夜露,天然发酵,经多道传统发酵酿造工艺精制而成。 中坝口蘑酱油有手工特制(特级)、双蘑(...[详细]

重华烟火架制作工艺

  • 重华烟火架制作工艺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省江油重华“烟火架”,亦称“烟火架儿”,又名“烟花架儿”,或称“焰火架”。是集爆竹、礼花、戏剧人物造型等于一体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主要用于寿诞、婚庆、道场、节日、庙会和重大庆典活动,以声、色、动感烘托氛围。因夜间燃放时悬挂于木架上,故名。烟火...[详细]

梓潼中医

  • 梓潼中医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梓潼的中医学的产生及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医有很强的实用性、群众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国内外的中医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 梓潼县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这方土地,历史悠久,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文化繁荣,社会祥和,名人辈...[详细]

竹琴

  • 竹琴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琴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曲艺,缘于商朝,一般在茶馆演出,很能反映四川的民俗文化,地方特色很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唱腔又很优美,深受百姓欢迎。四川竹琴又称为道琴(情),初为道士劝善说道的古老艺术。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伴奏演唱。民国初年始称为竹琴。其表现形态为:一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