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

  • 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茎直立,高15-40cm.叶2-3对,常对生,少数在中部间有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无柄。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每 花具狭长形叶状苞片3枚,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花被片6,通常紫色,较少绿黄色,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蜜腺窝在北面明显凸出;蒴果...[详细]

梓州板鸭

  •  “梓州”牌腌腊肉制品选用四川本地特产的优质畜禽,辅以四川当地传统的名贵中药香料,运用古传配方,结合现代保鲜技术加工而成,成品腊香味浓,香嫩化渣,营养丰富。畅销全国十多年,“梓州板鸭”曾多次被评为“消费者喜爱产品”,是馈赠首选佳品。...[详细]

油旋子锅魁

  • 锅魁中间有一个“龙眼睛”似的锅魁头,把龙眼牵出、提出来,整个锅魁一层层旋开而不会断,锅魁则层层都酥。制作油旋子锅魁要求精细制作,特别是在和面上。( 绵阳)...[详细]

涪城刺梨

  •  刺梨有营养珍果之美名。据化验分析,刺梨中含有果糖、蛋白质、油脂、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等10多种营养成份,尤以维生素C和P含量最为惊人,又被称为水果中的维生素C、P大王。 采用刺梨鲜果酿制的刺梨醋不仅能调味,还具有消食理气、化滞解闷、增强肌体对癌细胞的免疫能力之功效。经常食用,可以预防...[详细]

红烧牛掌

  • ·原料:  牛掌、枣番茄、泡红辣椒、葱、盐、味精、料酒、香油、鲜汤、湿淀粉、油。  ·制法:  1.牛掌浸煮,去毛、蹄壳、骨,刮洗干净,反复氽煮。枣番茄去皮  2.泡红辣椒、葱段放入油锅中炒香,加鲜汤烧沸,放入盐、味精、料酒、香油、牛掌烧至糯软入味,放入番茄烧出味,放入湿淀粉收汁...[详细]

脆皮锅魁

  • 以香味闻名,有各种馅,锅魁上有一个红印,油亮亮的,另人垂涎,比现在的月饼好吃。( 绵阳)(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龙眼咸烧白

  •  原料: 带皮五花肉、芽菜、泡红辣椒、豆豉、盐、酱油、糖色、熟菜油。 制法: 1、带皮五花肉刮洗干净,放入沸水中煮至将熟,捞出抹上糖色。芽菜洗净、切碎。 2、锅中放油,放入猪肉炸至皮呈棕红色,捞入开水中浸泡,捞出切成片。 3、每节泡辣椒中放入豆豉,卷入肉片中,皮朝下...[详细]

核桃花拌香椿

  • 【原料】核桃花、香椿苗、红辣椒 【调料】盐、味精、香油、鸡精 【制作方法】 1、核桃花放温水中涨发、洗净。香椿苗去根洗净。红辣椒去蒂、籽洗净切丝。 2、分别将核桃花、香椿苗、辣椒丝放沸水中焯一下,捞出用凉开水浸凉。 3、将核桃花、香椿苗、辣椒丝加盐、味精、鸡精、...[详细]

绵阳丰谷酒

  • 绵阳丰谷酒,是四川省绵阳市的著名特产,该品在代康熙年间就因其用料考究、工艺精湛、酒味醇美而享誉古绵州城内外,现结合微生物酿酒技术,精选优质高粱、大米、小麦、糯米、玉米酿制而成具的酒具有窖香浓郁,绵柔甘洌,香味谐调,,余味爽净,尾净味长的独特风格。 传说在清代康熙年间1682年,一个五谷丰登...[详细]

绵阳窝窝店包子

  • 窝窝店包子百年老字号!中华名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绵阳目前仅有的百年老字号小吃品牌,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四川省委原书记张学忠等多位中央及省市领导曾莅临窝窝店品尝、指导,对窝窝店包子赞不绝口。曾荣获“中华名小吃”、“四川名小吃”、“四川餐饮名店”等荣誉,其制...[详细]

绵阳米粉

  • 绵阳米粉,是四川省绵阳市的著名特色小吃,该品分为红汤和清汤两大类,红汤米粉有酸辣牛肉、红烧肥肠,清汤米粉有鸡汤笋子、三鲜口味,分别满足不同食客对辣味的需求。 绵阳市的著名小吃绵阳米粉与云南米线有相似之处,但又不是一回事。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用大米做原料,且都如面条般形状。不同的是云南米线是...[详细]

绵阳酸辣鱼

  • 原料: 鲫鱼、泡青菜、豆瓣、姜、蒜、葱、泡辣椒、盐、料酒、醪糟汁、酱油、醋、鲜汤、湿淀粉、熟菜油、味精。 特色: 味浓厚,泡菜味突出,具有浓郁的四川民间家常风味,如不加豆瓣则为四川传统名菜“泡菜鲰鱼”。 ...[详细]

涪城蚕茧

  • 涪城蚕茧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涪城蚕茧是四川绵阳涪城区的特产。 通常指桑蚕茧。桑蚕蛹期的囊形保护层,内含蛹体。保护层包括茧衣、茧层和蛹衬等部分。茧层可以缫丝,茧衣及缫制后的废丝可作丝棉和绢纺原料 涪城蚕茧 绵阳市涪城区蚕业科学技术协会 12876750 ...[详细]

川剧变脸

  • 川剧变脸为涪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它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详细]

川剧绝技(脱手变脸)

  • 川剧绝技(脱手变脸)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剧艺术,是我国戏剧艺苑的奇葩,是最能体现巴蜀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态。明末清初以来,川剧在经过长期的孕育后,进入了自己的形成期,迅速流传于广袤的巴山蜀水之间,在数百年的发展衍变中,逐步形成了南北一体、五腔兼备、文野交融、雅俗共赏的文化特征。 ...[详细]

回龙传说

  • 回龙传说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龙传说”又是一组系列传说,是千百年来龙门当地父老乡亲长期口头传闻的民间故事,以“回龙传说“为代表,包括三牛石、奶包山、九岭冈、马术洞、点天灯等系列传奇故事,其神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具有广泛的口头传播性,对宏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详细]

金峰雄狮

  • 金峰雄狮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峰雄狮”源于解放前的李家川剧端公班都有一定历史渊源,在文革期受到严重冲击。据许多长寿老人说,舞狮这个行道在四川、绵阳各地非常稀少,但在民间却非常受人喜爱。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传承,雄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历代王朝君主与百姓认可的吉祥化身,他...[详细]

金钱板 (涪城区)

  • 金钱板 (涪城区)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初的金钱板叫做玉子板,只有两块,就向现在的车灯板一样,比现在的板短,不用竹,竹而用的铁打铜铸。继后是摸仿磨刀匠用的铜闸子,铁闸子,名叫连花板,增为四块,凿孔穿线,连在一起打,后改用竹制,还加上了一块摸拦板,但这还是停留在打闸子的阶段。再后来又...[详细]

毛笔制作技艺(柄林毛笔制作技艺)

  • 毛笔制作技艺(柄林毛笔制作技艺)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毛笔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即从汉代至宋末千余年的历史。唐代,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诞生了中国毛笔两大制法之一的,以制笔名家诸葛高为代表的“诸葛派”就开始繁荣。然而毛笔制作产业在我省分布稀少,尤其在办公环境现代化、信...[详细]

民间工艺云登

  • 民间工艺云登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历史传人的历史久远,仅列出近几代传人情况: 1、传承人的师爷:陈启兴,1890年生,男,汉族,籍贯:四川绵阳(已故) 2、传承人的师傅:苏海先,1958年生,男,汉族,籍贯:四川青川 3、传承人:苏琨轩,男,1970年生,汉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