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跳傩傩

  • 说春跳傩傩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夏历正月至三月。在春天到来时,人们总要举行一系列的迎春活动,以祈来年中风调雨顺,年成大吉,六畜兴旺,人寿年丰。 旧时,在梓潼县,每年农历腊月初到立春前,主要是正月初十到二月春分时,都有人扮着“春官”,拿上皇历(即历书),翻...[详细]

四川魔芋豆腐

  • 一盘香辣味十足的魔芋是四川人家乡的味道。吃到了地道的魔芋豆腐,也会让人有了一种好像回家了的感觉。 魔芋豆腐的制作并不复杂,首先要将其洗净并去掉表皮。随后切成小块,按照1:8的比例注入清水,并放到磨盘上进行研磨。反复研磨,魔芋变成了固液混合的糊状物。 此时厨房里已经升起来一台灶火,研磨...[详细]

四川手工剪纸(涪城剪纸)

  • 四川手工剪纸(涪城剪纸)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艺术在我国四川分布不均而且稀少,特别在四川南方剪纸艺术弹指可数,又特别象黄英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最能代表中国川西风格、代表川西本土艺术特色的剪纸艺术可说是独一无二。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工具也很简单。在纸发明之前,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剪...[详细]

四川手工剪纸(平武剪纸)

  • 四川手工剪纸(平武剪纸)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是一种平面纸质雕刻镂空的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唐时代民间即有使用金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据考证,在远古时代,居住在平武的少数民族即“白马番”、“白草番”、“木瓜番”(今为白马-、平武羌族及平武虎牙藏族),在开始造...[详细]

梓潼酥饼制作技艺

  • 梓潼酥饼制作技艺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料加工工具:粉碎机3台、搅拌机4台、冷风设备4台、排气设备2台、大型工作台2台、红外线烘烤炉3台、电子度量设备6台、刀模具25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梓潼酥饼制作技艺 梓潼酥饼历史悠久。传说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幸蜀,来到梓潼上...[详细]

抬阁(青林口高抬戏)

  • 抬阁(青林口高抬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林口高抬戏”指流传、活跃于川西北地区江油青林口古镇的一种民间乔妆戏表演样式。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江油市的青林口都要举办传统庙会。当地这一习俗已沿袭多年,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扎高抬、唱大戏。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因年代久远,已成习俗,...[详细]

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

  • 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子衍宗丸是采用传统炮制及制作技艺生产的著名补肾良药,由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和车前子五味名贵药材组成,称之为种子方。该方剂最早记载于唐代的道教《悬解录》一书,即张果献于唐玄宗的圣方。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于75...[详细]

糖画(梓潼)

  • 糖画(梓潼)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糖画”起源于唐代,在四川广为流传。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黄糖或白糖来作画,既好吃又好看,又是一种极具乡土特色的风味小吃。创作时尤如画家作画,色似美玉、琥珀、玛瑙,造型十分生动可爱,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可称即时艺术。又名“倒糖饼儿”、“糖灯影儿”、“...[详细]

糖画(盐亭)

  • 糖画(盐亭)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盐亭县糖画产品属地位于绵阳市盐亭县最南端,西充、射洪、蓬溪四县交界的金鸡镇,距盐亭县城72公里。属中丘地貌,土质肥沃,保水性强,日照期长,岭、谷、坡、坝中桑树成片,栽桑养蚕是乡民的支柱产业。金鸡镇是黄帝元妃嫘祖的出生和归葬之地,交通便利,文化发达,经...[详细]

唐绣娘刺绣

  • 唐绣娘刺绣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蜀绣以绸、缎、绢、纱、绉作为绣底,绣线多数用彩色蚕丝,其刺绣技法甚为独特,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针脚整齐,紧密柔和,车拧细微。其传统针法绣技近100多种,常用的有30多种。如套针、晕针、斜滚针、切针等。具有针法严谨,针迹均匀,光、亮、平、齐、表现力强...[详细]

特色饮食制作工艺(谷花糖)

  • 特色饮食制作工艺(谷花糖)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县谷花糖历史悠久,生产谷花糖的重要原料是麦芽糖(又称情糖)、稻谷、芝麻、花生等,谷花糖出现的历史悠久,制作方法是:将适量稻谷洗净,放在锅里加热炒制,炒至米花起锅,后去杂等待,然后熬糖拌和,加花生、芝麻等压制成型,最后切块,包装。可口的...[详细]

特色饮食制作工艺(红酥)

  • 特色饮食制作工艺(红酥)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酥,民间俗称“干盘子”。具有酥脆鲜香、入口化渣的特点,是安县特色小吃之一,被誉为川西北一绝。红酥制作技艺在川西北流传比较广泛,尤以秀水镇红酥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红酥制作相传产生于唐代,据考在乾隆四十九年,清代著名的“巴蜀才子”李...[详细]

特色饮食制作工艺(焦鸭子)

  • 特色饮食制作工艺(焦鸭子)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焦鸭子制作工艺考究,讲求精益求精,通过选上等土鸭子,秘制卤水,卤汁里加入各种适量的香料,把握好卤制时间,经过传承人的卤制,便制成美味可口的“焦鸭子”了。 将适量稻谷洗净,放在锅里加热炒制,炒至米花起锅,后去杂等待,然后熬糖拌和,加...[详细]

特色饮食制作工艺(鲜米粉)

  • 特色饮食制作工艺(鲜米粉)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鲜米粉的制作工艺在安县最为出名,古时安县城镇流行馒头、包子、油条、刀削面等传统小食;随着米粉的出现,就成了安县人最受人们欢迎的早餐了,鲜米粉的制作讲究的是鲜,通过选用优质大米,经过打粉、加水和匀、制成米粉,便买到各大米粉店制成美味早餐米...[详细]

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

  • 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艺术在我国四川分布不均而且稀少,特别在四川南方葫芦雕绘艺术弹指可数,“天地九五堂谢咏言葫芦雕绘”这种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最能代表中国川西民间风格和川西民间本土艺术特色的葫芦雕绘艺术可谓独一无二。 “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详细]

鑫田粮艺

  • 鑫田粮艺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鑫田粮艺起源于我国的农耕文明,年代久远,农耕文化厚重,流传于民间,散落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川西北地区典型的乡土文化,纯手工技艺。制作材料是用人们的劳动成果五谷杂粮镶、嵌、拼、贴、拨等传统技法,其表现形式多以吉祥、喜庆的图饰、文字以及人们生产、生活场景为...[详细]

跳曹盖

  • 跳曹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马-跳曹盖”是四川绵阳市平武县境内聚居的白马-的一种古老的驱邪祭祀祈福活动。 白马-历来信奉原始的自然宗教,不信喇嘛教,不吃酥油,每年的正月各寨子都要“跳曹盖”祭祀山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跳曹盖整个活动包括:宰羊念经、引出曹盖、...[详细]

跳端公

  • 跳端公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县跳端公在清末就已经出现了。解放后跳端公逐渐趋于频危。 在农村,有些患者久治不愈,便请端公作法,驱鬼辟邪,祈求平安;“跳端公”仪式古老,时而舞,时而跳,时而说,时而唱,时而怒,或是兼而有之。唱词内容丰富,其中念唱的《上坛经》等反映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详细]

铁牛街川剧坐唱

  • 铁牛街川剧坐唱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详细]

铁索飞渡

  • 铁索飞渡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明代曹学佺撰《蜀中名胜记》,又引《高僧传》、《蜀中广记•高僧记》载,能追溯到“铁索飞渡”起源于梁大同年间(535年~545年),“铁索飞渡”项目位于江油市武都镇窦圌山三座陡峭险峻的山峰之间,三峰中唯西面的问月峰有险路可上,其余两峰为东面的神斧峰和南面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