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碉楼营造技艺(北川)

  •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北川)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详细]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平武)

  •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平武)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产生并流传于平武。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块石砌成,谓之"碉楼",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羌寨的碉楼墙体都很厚,不但外墙厚,房间之间的隔墙也很厚。砌墙所选用的石头,必须是又薄又宽...[详细]

羌族婚俗

  • 羌族婚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婚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花轿前来迎亲,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送上花轿,新娘手蒙脸而大哭,...[详细]

羌族丧舞(北川)

  • 羌族丧舞(北川)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是一个极为重视丧葬的民族,丧葬仪式古风甚浓。丧舞,便是丧葬仪式中一种独特的舞蹈。 羌族的丧葬仪式很隆重。当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自然死亡后,就认为死者已经活满了花甲,是一种喜事。羌人死亡主要实行火葬。一般人死后三天即行火化。在未焚前,棺殓...[详细]

羌族丧舞(平武)

  • 羌族丧舞(平武)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是一个极为重视丧葬的民族,丧葬仪式古风甚浓。在平武县的羌族丧俗已成了羌民心中一个久远的回忆。逝者的棺木按男左女右的规则放在堂屋一侧。在道场过程中,先是由当地端公打卦择出火葬时间,然后抬上死者,由端公念经开路送至“火葬场”。送葬者都要带上一些柴...[详细]

羌族沙朗

  • 羌族沙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沙朗分布于北川羌族自治县辖区内所有的镇、乡、村、社,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旅游景点。 北川自古以来是羌族聚居地,羌寨风俗善良淳朴热情奔放,羌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本土地域特色。羌人好歌舞,羌语中称“沙朗”,汉意是“载歌载舞”的意思。羌人两情相...[详细]

羌族山歌

  • 羌族山歌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全县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辖3镇17个乡,总人口14万人,共有羌、藏、回、汉18个民族,其中羌族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详细]

羌族水磨漆艺

  • 羌族水磨漆艺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水磨漆艺,仅传承于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其充足的阳光、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有利于优质漆树的生长,而产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天然生漆则为漆器的制作提供了极佳的原材料。 据史料记载,...[详细]

羌族推杆

  • 羌族推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推杆,羌语称“吾勒泽泽”,是羌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现在,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青片乡泛传承和大力推广。相传在1000多年前,羌族受到外敌的侵犯,他们为抵御外敌,组织了一支敢死队,所有队员手持长矛,称为长矛军。那些手持长矛的武士们奋力迎敌,获得了...[详细]

羌族响器

  • 羌族响器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传统响器有:羌笛、羊皮鼓、口弦、患铃、响盘、唢呐、小锣、手铃、月琴等乐器。在羌族传统乐器最著名的是,羌笛在秦汉史籍即有记载,这是一种双管竖吹六音阶乐器,乐声柔软、婉转、悠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羌笛可独奏,也可二人或数人合奏。用“鼓腮换气”法吹奏,一...[详细]

羌族转山会

  • 羌族转山会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山会又称祭山会、塔子会或者碉碉会,是羌民族一种祭祀天神、山神、羊神,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节日。它源于古羌人的原始自然观,反映了古羌人屈从于自然的思想观念,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 转山会在每年的春秋...[详细]

青岭狮灯

  • 青岭狮灯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岭狮灯在梓潼县青岭村一带(仇家坝),许多仇氏族人都能表演。起源时间不详,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是梓潼文昌镇老百姓的自娱性舞蹈。也是本县流传最广的民间文艺活动。特别1923年经智光法师改进后,一直是本县大型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节目内容,年年春节都有青岭狮灯舞...[详细]

清音(刘丽华清音)

  • 清音(刘丽华清音)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详细]

三台剪纸

  • 三台剪纸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艺术是汉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详细]

上方大篆书法

  • 上方大篆书法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方大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曲屈平满”是上方大篆书法最大的特点。折叠多寡,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亦称为九叠篆、叠篆;“乃以九...[详细]

梓潼“十大碗”与梓潼镶碗

  • 梓潼“十大碗”与梓潼镶碗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仇宝祥精通各类菜肴的烹饪,并对梓潼田席进行了大胆改进,形成了以仇家祖传“镶碗”为头菜的田席“十大碗”。“十”数表示吉利和完美的意思,是人们婚丧嫁娶、宾朋筵请的必选菜肴。这“十大碗”是:镶碗、杂烩、清蒸鸡块、糖醋浠卤鱼块、八宝饭、粉蒸肉、咸...[详细]

石工技艺

  • 石工技艺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成双,生于1948年11月,梓潼县宝石乡白马二社人,为宝石及周边地区有名的石工艺人。罗成双17岁开始随父学习石工技艺,至今已有40年。因有父亲的指点,加之自己刻苦钻研,罗成双的石工技艺渐入佳境,不仅能打碑,而且能自己写碑,自己设计各类花纹图案。 ...[详细]

石刻工艺(雾山石刻)

  • 石刻工艺(雾山石刻)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雾山石刻是指发源并传承于四川西北部江油市的一种民间美术雕刻工艺。它起源于唐代,明、清时相传,民国初年盛极一时,其作品在川内广为流传,被誉为四川三大石刻之一。20世纪40年代潇滞,80年代恢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武都镇和中坝镇。  ...[详细]

耍蚕龙

  • 耍蚕龙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耍蚕龙”是远古时期产生并流传于盐亭地区一种独特的龙舞形式。此种龙舞来源于种桑养蚕的劳动实践中,它是蚕农们在蚕茧丰收时或传统民俗节庆期,以“蚕簇”(即草笼的进化)为道具随兴起舞的一种欢庆丰收、祝节日的民俗活动的传统文化。由于“蚕簇”系稻草或麦草制成,故而又...[详细]

雎水春社踩桥会

  • 雎水春社踩桥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桥拜”:又称“拉保爷”、拜干爹,孩子多病,或认为三、六、九岁有“关口”,就要找保爷保他过关。孩子父母事先备好酒菜,用一提篼装好,再准备好“桃弓柳箭”,一大早把孩子抱到桥头等候,看到端庄的男人,立即把孩子抱上去请他取名字,让孩子给他叩头,拜为干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