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坑甑笊舞

  • 银坑甑笊舞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甑笊舞是仅限于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下围、撒网形、新屋、老街、有丘、席塘等九座屋场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俗称“划龙船”,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因此也叫“敬神”。此舞历史悠久,已被省“民舞集成”组录像保存。 乡俗规定,每年正月初六,各屋场的...[详细]

于都敦本堂熊氏民间中医

  • 于都敦本堂熊氏民间中医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都,地处赣州市东部,于西汉置县,是赣州市人口大县,客家聚居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蕴藏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低山丘陵地貌,交通不便。历史上以手工业三锤三匠(铁锤、补缸槌、弹棉槌、木匠、篾匠、染匠)出名,外出谋生人口流动大,流行病也时有发生。...[详细]

于都梾木油

  • 于都梾木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于都梾木油 梾木油是于都县特有的传统食用油,有200多年历史,以光皮梾木果实为原料生产加工制成,富含月桂酸、肉豆蔻酸等,脂肪酸结构均衡。近年来,事过于都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高端食用油之乡”的发展战略,将光皮梾木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目前,于...[详细]

于都唢呐

  • 当五十名身着淡黄与桔红色艳丽服装,头扎红碎花头巾的于都客家唢呐手吹奏的最后一个音符尚在余音缭绕之际,总政歌舞团的著名编导张继刚便迫不及待地对着话筒大声呼喊着:请于都客家唢呐队的代表到前面来。楞了好一会才明白过来的教练谭冬长来到了张导面前。霎那间,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著名编导的手与客家唢呐手的手便紧紧...[详细]

于都唢呐公婆吹

  • 于都唢呐公婆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唢呐,是一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管弦乐器,在赣南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盖新房、庆丰收、上大学等等,都要请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村坊上举行迎神赛会,或其它大型活动,也必定有唢呐以壮气氛。然而,在赣南各县市中,最有特色的要数...[详细]

章贡区客家菜制作技艺

  • 章贡区客家菜制作技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章贡区客家菜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赣州是客家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章贡区作为赣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赣州客家菜主要代表性地区,历史上餐饮业就很发达,唐、宋设有驿站、伙店,清末民国时期发展很快。赣州市章贡区客家菜源远流长,它源于中原...[详细]

章贡区客家竹雕

  • 章贡区客家竹雕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章贡区客家竹雕(第三批省级) 竹雕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详细]

章贡区民间高跷

  • 章贡区民间高跷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章贡区民间高跷(第二批省级) 高跷又叫踩高跷,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是章贡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踩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群体街头表演节目。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据传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详细]

芭蕉米果

  • 包芭蕉米果(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大余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详细]

板栗粉丝

  • 板栗粉丝是全南的特产,是以优质板栗淀粉为原料,采用高新技术制成,柔软滋润、鲜香可口、属于低脂肪、低糖食品。有去油腻、润肠通便等人体健康的多种作用。...[详细]

大余艾米果

  • 用大米和艾草磨浆并炒熟制成各种形状的果品,置蒸笼内蒸熟,吃起来,有一股独特的药草香味。分有馅的和无馅钓两种。艾米果可随意造型,可揉做牛、猪、狗、鸡等12生肖式样,也可以作成艾草糕食用。多于清明时农闲合家蒸作。现在艾米果已走上市场,当艾草生长季节,县城有多处销售摊点。 艾草的拉丁文学名为Ar...[详细]

大余黄元米果

  • 春节前加工制作,是本县传统风味小食品,相传明代曾被列为地方土贡。原用大禾米加工而成,黄气香质软,“黄元米果”,为特色食品。60年代后多用粳米精制,工序繁琐。现各地均改为机器制作,每年腊月均有黄元米果上市。制作黄元米果要先用黄元柴灰加开水过滤成灰水,冷却后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饭,再将饭拌灰水,...[详细]

大余麻糍

  • 以上好的糯米用水浸透后蒸熟,置石臼中用木槌打烂、揉成小团,拌上芝麻、白糖,香甜可口,食后耐饿。讲究糯、甜、滑的风味。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食用时要蘸佐料,口味香甜,口感软韧、微冰。...[详细]

大余香芋扣肉

  • 属地地道道的大余特色菜。用五花肉切成约0.5公分厚,煮成八成烂后油炸。香芋头也切同肉一样厚度油炸成金黄色,与五花肉一块块相隔、相扣,放入调料,吃起来味香、不腻、爽口。肉皮金黄,香芋雪白,黄白相间,形成龟背,外观好看,而肉食不腻,芋嚼鲜美,香气扑鼻,回味无穷。原料:猪肉、香芋。先取一层瘦、一层肥的...[详细]

大余伊府面

  • 属大余传统风味名点。用精面粉、猪膏油、鸡蛋精制而成,并配以鸡腿丝、火腿丝、*烧肉及香菇、白笋丝、红椒、青葱等佐料。此面点清香扑鼻,鲜嫩爽口,脆滑而不油腻。 风味特色:粉身洁白柔软爽滑,汤热味鲜,佐料奇香耐咀嚼,不膻不腻,鲜香略带酸辣,诱人食欲。 制作要领: 1、粉条:用精面粉加...[详细]

定南民间故事--井坑口曾氏六角围的传说

  • 位于天九镇天花村井坑口公路边的“井坑口曾氏六角围”,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距今133年的历史。此围座北朝南,前宽26米,纵深38米,总面积988平方米,平面结构呈“冒”字形,“井坑口曾氏六角围”由前院三厅五井四炮楼与后栋花楼两炮楼组成,为单门河石灰砌悬山顶、集家、堡、祠、内廊、外坪等功能于一...[详细]

定南民间故事--九曲新围的传说

  • 位于天九镇九曲村的廖氏新围,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距今424年历史。围屋前宽44.3米,进深32.4米,占地面积1435.3平方米,此围呈“囬”字形平面结构,为三进四厅、六井四炮楼悬山顶围屋,属典型的珠江流域黄土夯实、集家、堡、祠、内廊、外坪功能于一体的客家方围。 相传:九曲新围风水宝...[详细]

定南民间故事--老城黄砂口秀才多过狗

  • 老城镇黄砂口老围,由黄氏南山公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距今448年历史。此围面宽60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该围属五栋六纵四厅十一井、中大门两边各一小门的典型黄土夯筑悬山顶方围,这围、这村是我县历史上出有最多秀才的地方,故有“老城黄砂口,秀才多过狗”之说。 相传:黄氏南...[详细]

定南民间故事--黎氏鼎定公与长富定兴围

  • 位于定南龙塘镇长富村锦背自然村的“定兴围”,为当地黎氏鼎定公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所建,距今约250年历史。“定兴围”坐南朝北,面宽44米,纵深28米,面积1232平方米,背靠青龙山脉,面朝远处三案笔架峰,其风水格局上佳。同时寄托他对子孙们求官求财的美好愿望。黎氏鼎定公建成此围,因祈望围内...[详细]

定南民间故事--黎氏一熹公与龙塘长富四角围

  • 龙塘长富四角围,由黎氏一熹公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距今193年历史。此围坐西朝东,面宽47米、纵深35米,面积1645平方米,其外墙青砖磨砌铺栋、四炮楼、硬山顶,内为砖木结构悬山顶,是集家、堡、祠、内院、水井、外坪等功能于一体、县内不可多得的客家方围。 相传:龙塘长富四角围建造者黎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