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菇-- 茶树菇

  • 茶树菇,产于油茶树根腐植基部,因产量稀少,十分珍贵,俗称中华神菇。其特点是:菇薄柄长,美味在柄,香淳脆嫩。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民测定,内含人体所需的十七种氨基酸,十多种微量元素和抗癌多糖。具有补肾壮阳,益气和胃,宁神降压,防癌抗衰的功能,对肾虚,尿频、水肿、中老年防衰、小儿低热、尿床、高血压...[详细]

小布金桔

  • 小布金桔宁都县各都有,以小布垦殖场所产产品质最佳,该场1958年从广西融安引种,年产 优质果品450吨。 小布金桔个大,单果重15-25克,成熟果为橙黄色,果皮油胞细小稀疏、光滑。果肉 呈乳白色、质地细嫩娇脆、汁浓味醇、芳香悦人、甜酸适度可口。成熟果实100克果汁 中含维生素C44.4毫克,并富...[详细]

宁都三杯鸡

  • 宁都名菜,有几百年的历史。活嫩子鸡连同内脏,切块,用糯米酒、酱油、猪油各一杯,少许葱姜,不加水,砂钵文火炖半小时,至卤汁收干,加麻油即可。原汁原味,肉质鲜嫩。 三杯鸡,最早起源于宁都,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成为江西名菜之一。《中国建设画册》曾刊载此菜谱向海外推荐,也曾入选为2008年1主菜...[详细]

宁都精制红薯淀粉

  • 宁都精制红薯淀粉 以优质鲜红薯为原料精制而成,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和漂白剂,质地洁白、纯净、卫生,口感细腻,味道鲜美,保持了红薯原有营养成份及保健功能,是制作高级粉丝、冰雪糕、肉丸的上好原料,也是各种面点,快餐食品的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化工、纺织、医药等领域,年产量10000吨以上。(暂无图片...[详细]

蛋菇汤

  • 宁都名菜。将鸡蛋搅拌(加入食盐和水,食盐比蒸鸡的盐多一点,水比蒸蛋的水少一点),用细线将小肠衣的一端扎紧,把灌好的小肠衣放入水中,用文火煮熟后捞起,凉后用刀将小肠切成一厘米长的小段,再在每小段中间用刀轻轻地切入三分之一左右,放入烧沸的水中,蛋筒开裂如花瓣,加入适量的味精和香油即成,汤料可用鸡汤,肉汤...[详细]

宁都黄鸡

  • 宁都黄鸡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宁都黄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宁都黄鸡”原称“宁都三黄鸡”,宁都黄鸡具有 “三黄”(羽黄、胫黄、喙黄)、“五红”(冠红、髯红、脸红、耳叶红、眼圈红)等外貌特征。原产于江西省宁都县黄石、对坊等南部乡镇,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饲养历史。宁都县出版最早的志书——...[详细]

滑鱼

  • 是江西赣州宁都县的特产。清代宫廷御膳中,有一道菜叫滑鱼,是宁都特色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就是常说的乾隆,他曾经爱吃。 据说滑鱼这个菜名也是弘历取的,民间传说,弘历六下江南,其中一次微服私访,只带了一个小太监,途径宁都。那年大旱,只见田干禾枯,赤地千里,人影稀疏。到吃饭的时候,一家饭店也没碰...[详细]

宁都蛋菇

  • 宁都蛋菇的好吃,好到令人嫉妒,清乾隆年间,宁都号称蛋菇王的王厨师,因为做蛋菇做得好,竟吃了官司。 话说宁都州府之地,历来是进士任知县知州,乾隆三十四年,竟来了个举人。举人大名甘玉麟,不仅姓名好、学问好,为政更好。在任期间,修堤种树,治理水患。莲花山富煤,山民私挖,甘知州丝毫不考虑“鸡的屁”...[详细]

宁都粸

  • 宁都有很多种用米做原料的食物,当地人称之为“qí”,有一些文人写成“糍”或者“米果”。我查了字典和一些资料,终于找到了一个读音和意思都和当地人的称呼一致的字——“粸”。“粸”是古代汉语中对一类以大米制成的食物的称呼,宁都人对“粸”这一称呼至今没有改变,我想也许可以佐证客家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详细]

宁都空心菜

  • 做客宁都或是在外地的宁都餐馆用餐,凉拌空心菜是一道不可缺的开胃菜,常常是上了一个吃完再追加,中午吃了,晚上接着吃。一个地道的宁都人,无论是耕作不休的农民,还是机关单位上班的工薪人员,不管是经常吃住在家,还是经常出入宾馆接待应酬,吃饭时都爱吃凉拌空心菜。宁都人远在外地工作回到家乡,点的第一道菜往往...[详细]

宁都肉撮

  • 宁都肉撮,是江西知名小吃。“肉撮”又叫肉丸,是“肉丸”的宁都方言。在赣南地区尤其是宁都,非常喜欢。宁都肉撮,是用肉(一般用猪肉、鱼肉)用设备打碎,然后取部分淀粉、水,制作而成的。口味独特,口感细腻,是宁都人民最喜爱的小吃。宁都人,每天早起的早餐就是宁都肉撮。而每逢喜事,也必须做两碗宁都肉撮(一个...[详细]

宁都三黄鸡

  • 宁都三黄鸡是江西省赣州市家禽名贵品种之一,因其嘴黄、毛黄、脚黄而得名。具有皮薄、肉嫩、骨脆、味鲜、低蛋白、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等特点。...[详细]

食用茶油

  • 油茶树又称木梓,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秋季开白花,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种子含油率20%至35%,榨出的油供食用及工业用。主要产于我国丘陵地区。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赣南广有种植油茶且栽培历史悠久。 茶油是赣南特产、优势产品,也是赣南传统的重要商品,销往沪、粤、苏、浙等地。茶油能制作客家美味食品...[详细]

小布岩茶叶

  • 宁都小布岩茶产于宁都县小布垦殖场,因茶叶产自雩山山脉钩刀咀峰的岩背脑而得名。这种茶外形弯眉显毫,条索秀丽,嫩香持久,还伴有一种花的清香。泡出来的茶汤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冲泡三四次滋味仍然不减。多次获国家、省级金奖。...[详细]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

  •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第二批省级) 宁都洛口南云竹篙火龙形成和保留在宁都洛口南云村。这里位于宁都北面的65公里处。南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在这里居住着因战乱而南迁的卢氏家族。为抗击瘟疫的侵蚀,他们创造了竹篙火龙这一象征力量和抗争的形式。瘟疫消失...[详细]

宁都采茶戏

  • 宁都采茶戏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都采茶戏(第二批省级) 宁都采茶戏,最初称“灯子戏”;接着称“三角班”;进而称“半班”、“半整杂”;解放初称“宁都地方戏”;1955年遵照江西省文化局统一规范称“宁都采茶戏”。是一种从音乐、表演、语言、剧目、到相关习俗,都有其独特性的戏剧样式,...[详细]

宁都大沽古教花灯

  • 宁都大沽古教花灯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都大沽古教花灯(第四批省级) 大沽古教花灯,于清道光一十三年起源于大沽乡的古教村。据村人相传,是年村中发生大旱,农作物无以耕种,人畜饮水也很困难。随后,村子中人畜患病,全村处于岌岌可危之中。此时,外地来了一位刘姓青年,带领村人制作花灯,进...[详细]

宁都鼓子戏

  • 宁都鼓子戏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都鼓子戏(第二批省级) 宁都鼓子曲,传承保留在宁都县城境内。宁都鼓子曲是一种以口头说唱为主,配以表演者自己击节的一种说唱艺术表演。语言为宁都地方方言。当地人把宁都鼓子曲叫做渔鼓、话文、道情、嘭筒、竹筒鼓等。说唱表演者,在20世纪末以前多以一人说...[详细]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

  •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第四批省级)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是一项非常独特的,为祭祀活动而兴起的舞蹈习俗。传承在江西宁都刘坑村。既87岁的传承人罗科海回忆,他们懂事起,听老辈说,项目是为禳神祈福,从现在本村委会的七里村小组请师傅来教授,七里师傅又说,...[详细]

宁都石上割鸡担灯

  • 宁都石上割鸡担灯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都石上割鸡担灯(第三批省级) 石上割鸡担灯是一项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其传承在江西宁都石上村,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相传有一户李姓人家,夫妇的年龄皆近五十,一直没生得一男半女,心中忧郁。一天,妻子睡中做得一梦,说河边有汉帝庙,自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