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狮

  • 瑞狮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瑞狮(第二批省级) 瑞狮是定南客家每逢年节喜庆家家户户都盼望瑞狮登门送瑞纳祥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距今900多年历史,该文艺形式早已成为我县客家民间文化习俗。 明·隆庆三年,我县历市镇砂头村舞狮艺人、武秀才张赞香对“定南瑞狮”表演形式进行了较大...[详细]

三僚堪舆文化

  • 三僚堪舆文化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僚堪舆文化(第二批省级) 据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唐僖宗年间,堪舆学界一代宗师、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号救贫仙师),因躲避战乱,携“宫庭密籍”,云游天下,被三僚村状如太极阴阳鱼图形的独特风水形胜所吸引,先后收曾文辿、廖金精两人为徒,三人结茅为庐,...[详细]

上犹九狮拜象

  • 上犹九狮拜象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犹九狮拜象(第三批省级) 九狮拜象发源于江西省上犹县,是在龙灯、狮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民间灯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九狮拜象一般由9狮、1龙、1象、1麒麟、1牌灯和1座锣鼓彩亭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和其它重要节庆日进...[详细]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

  •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第一批省级) 江西省上犹县是客家摇篮赣州的客家县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其中“客家门匾习俗”就是这里的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客家门匾习俗”是先人从中原带过来的匾额文化形式...[详细]

石城灯会

  • 石城灯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城灯会,即石城客家灯彩,上溯南唐就已开始在民间盛行,距今已历千余年。相传,远古时代,黄帝有一条神龙即应龙黄,有蓄水行雨的本领。在黄帝和蚩尤、夸父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因不受重用,一气之下来到南方山泽洼地居住,主宰降雨。后每逢遇到干旱之年,百姓就祈求...[详细]

石城肉丸

  • 石城肉丸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城县,地处江西省东南部,武夷山脉中段西麓,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千余年的建县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石城肉丸及其石城筵宴习俗便是其中的一种代表客家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情深意浓的传统民俗。 石城肉丸源于宋...[详细]

石城肉丸制作技艺

  • 石城肉丸制作技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城肉丸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石城肉丸,是石城客家人做生日喜庆,红白筵宴款待宾客的礼仪方式,在客家人的传统宴席中,肉丸、鱼丸为二道享有盛名的主菜,也是传统特色菜。石城肉丸源于宋代,盛于明代,迄今有千百年和文化历史。 石城肉丸是通过在...[详细]

石城砚

  • 江西石城砚,因产于江西石城县龙岗乡的黄石山,又名为“黄石”,清代曾兴仁《砚考》中誉为“花蕊石”。石城砚开创于北宋,失传于清代,在北宋时期就以天然色彩丰富、花纹图案独特而著称于世。石城砚虽开创于北宋,但因失传数百年之久,故传世作品甚少。1991年冬,石城县文联副主席、龙砚斋主人赖德廉先生挖掘了石城...[详细]

石城砚制作技艺

  • 石城砚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 江西,早在北宋时期就以天然色彩丰富、花纹图案独特著称于世。清·曾兴仁《砚考》中誉之为“花蕊石”,因产于江西省石城县龙岗乡的黄石山,又名为“黄石”。石城砚开创于北宋,失传于清代,直到1991年冬,由石城县文联副主席、龙砚斋主人赖德廉挖掘制作技艺及后来痴砚堂主江华...[详细]

石上曾坊桥帮灯

  • 石上曾坊桥帮灯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上曾坊桥帮灯(第二批省级) 石上曾坊桥帮灯,保留在宁都县石上镇池布村的曾坊村小组。这里是由客家人开发的地区,为纯客家村。石上曾坊桥帮灯,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据曾氏家谱记载,曾坊村曾氏来自东鲁的客家。相传曾氏第十三世孙曾据在汉朝为官。公...[详细]

手端木偶戏

  • 手端木偶戏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端木偶戏(第二批省级) 手端木偶戏在民间又俗称“端戏子”“蚊帐戏”,是流传在江西省信丰县的一种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时用脚击打乐器伴奏,根据角色不同能模仿各种唱腔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手端木偶戏在赣南曾经流传较广,风格各有不同,但现在却...[详细]

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

  • 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第二批省级) 瑞金手工艺术钢模雕刻技艺,源自福建连城四堡的平板雕刻技艺,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生产需求从最初平面印刷对雕版的需求演变为现代工业产品对立体艺术钢模的需求,平面雕版技艺从最初的平面文字雕版逐渐演变为平...[详细]

信丰大阿子孙龙

  • 信丰大阿子孙龙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丰大阿子孙龙(第四批省级) “子孙龙”民俗主要分布在信丰县大阿镇,毗邻的部分村落也有分布。但以大阿镇最具代表性,故称为“大阿子孙龙”。子孙龙是一个以“灯彩龙”表演活动为主题的,穿插祈福、报喜、文化娱乐、团结和睦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大型民俗活动...[详细]

信丰瑞狮引龙

  • 信丰瑞狮引龙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丰瑞狮引龙(第四批省级) 瑞狮引龙存于江西省信丰县万隆乡李庄江头村,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90余年的历史。瑞狮引龙由五节龙和单人狮组成。龙为赣南常见的五人龙灯。瑞狮引龙的单人狮属南派狮舞,由一人表演,即狮子只有狮头...[详细]

兴国瑞戏

  • 兴国瑞戏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国瑞戏(第四批省级) 兴国端戏,又称蚊帐戏,是流传在兴国樟木、东村、长冈等潋水东河两岸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老幼寿诞、婚丧喜事、佛法庙会、春节元宵等民俗活动中,都会有端戏演出。 兴国端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渊源与提线木偶大致相同...[详细]

兴国山歌

  • 兴国山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国,地处赣南的将军摇篮,又被誉为“山歌之乡”。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兴国人常用山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当地至今流传一首歌谣:“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诉说了兴国山歌的久远...[详细]

兴国提线木偶

  • 兴国提线木偶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国提线木偶(第三批省级) 兴国提线木偶,是流传在兴国均村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祝寿、丧事、庙会、过年、闹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节庆活动中,都会有木偶戏演出。在庙会当中,一般先敬菩萨,再敲锣。然后,由五官,八仙出台闹场,再由东道主选择...[详细]

兴国鱼丝制作技艺

  • 兴国鱼丝制作技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国鱼丝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兴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青山连绵,河网密布,“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馈赠我们丰富的山珍水产。中国有名的珍贵鱼种“金狮红鲤”即产在兴国。兴国红鲤体型大、全身红色,背部鲜艳美观,两则金黄,肉厚骨细,食味鲜美,营...[详细]

兴国篆刻

  • 兴国篆刻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国篆刻(第四批省级) 兴国篆刻,是流传在兴国地域刊刻技术的总称。它以石材、竹木等为主要原料,以刻刀为主要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技术。在兴国广为流传,至今至少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兴国篆刻在其...[详细]

寻乌挑积

  • 寻乌挑积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挑积(第二批省级) 寻乌地处赣南边陲,位于江西最南端,俗称“江西南大门”。又云:“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流入广东,供香港饮用水的东江,其发源地就在寻乌。 寻乌地处偏僻山区,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老悠久的民间传统医术-挑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