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龙灯舞

  • 盐湖龙灯舞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灯舞是运城市盐湖区贵家营村一带民间传统舞蹈,相传起源于明洪武年间。清代中叶,老艺人梅守正自发组织舞龙队到河南、陕西等地参加各种祭祀活动。到了民国期间,艺人们在原有的舞龙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加入了柔丽妖媚的“魔女”,故起名“龙灯魔女舞”。 龙灯...[详细]

永济飞狮

  • 永济飞狮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中飞狮是在高于地面的平台或木桩上进行的狮舞表演,永济境内主要以栲栳镇南湖村和虞乡镇土乐村为代表,民众将南湖舞狮和土乐高杆狮虎统称为“永济空中飞狮”。 南湖舞狮起源于清光绪末年的古蒲州,主要活动在永济一代,属于一种民间社火活动,又称蒲州舞狮。它的特...[详细]

永济扎麦草

  • 永济扎麦草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麦草画,俗称扎麦草,在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广为流传。近几年,永济市民间艺人进行改革、发展、提高,使麦草画由单片变多片、由单层变多层、由单色变多色、由平面变立体,形成系列产品,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 麦草画取材方便,用料普通,工具简单,它的制作工艺相当...[详细]

永乐桃木雕刻

  • 桃木质密细腻,木体清香,几千年来就有辟邪和镇宅之说。人们习惯将经过道士“开光”的桃木吉祥物携带于身上,或悬于书房、酒楼、店铺以示吉祥纳瑞,招财适运。 芮城是吕洞宾故里,人们信奉道家始祖——吕洞宾故里出产的桃木吉祥物最有灵气,所以芮城桃木雕刻历史悠久,很有名气。桃木雕刻工序复杂,需二十多道工...[详细]

永乐桃木雕刻技艺

  • 永乐桃木雕刻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芮城县永乐镇桃木雕刻技艺源于道教,后传于民间,以家族作坊发展流传至今。芮城县位于九曲黄河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永乐镇(原永乐宫旧址)“吕公祠”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当地人笃信道教仙长吕洞宾故里出产的桃木吉祥物最有灵气,所以世代居于此地的李氏家族(...[详细]

垣曲镲

  • 垣曲镲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垣曲镲,俗称“镲口”、“镲段”、“打镲”,是流行于垣曲县历山镇、古城镇、王茅镇、华峰乡、长直乡、解峪乡、皋落等地的一种说唱曲艺形式,可用第一人称代言,也可用第三人称叙述,与快板、快书相近。 垣曲镲产生于何时无明确记载。据村民口述,早期打镲多活动于田间...[详细]

垣曲炒粸制作技艺

  • 垣曲炒粸制作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炒粸是流行于山西省垣曲县境内的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具有养胃健脾之功效,深受群众欢迎。 垣曲炒粸选用当地优质的小麦做原料,经过观音土炒制而成。炒粸颗粒大小均匀,面黄焦脆,口感颇佳,老少皆宜,吃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垣曲炒粸品种繁多,主要有花生炒粸、...[详细]

垣曲花敲鼓

  • 垣曲花敲鼓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敲鼓,亦名花庆鼓,由于演奏时不用锣镲伴奏,以革、木敲打为特色,又称“干鼓”,是流传于山西垣曲各地的民间音乐表现形式。 花敲鼓在演奏中尽量发挥鼓的优势,充分挖掘鼓的潜力,击打鼓的所有部位,甚至连鼓环、鼓钉都打遍。表演时用鼓24面,代表24个节令。...[详细]

垣曲曲剧

  • 垣曲曲剧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剧,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是在河南当地流行的鼓子曲和踩高跷表演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盛行于河南及山西南部的垣曲县境内。 民国初年,曲剧由河南传入山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垣曲县的蒲掌、英言、窑头等地隶属河南省王屋府管辖,与河南的渑池、新安...[详细]

垣曲舜的传说

  • 垣曲舜的传说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舜的传说广泛流传于垣曲县历山镇周边区域,主要分布于同善村、神后村、南堡村以及皇姑幔、历山舜王坪等地。舜乃上古五帝之一,尧王禅位之前曾长期在历山耕作,恪守孝道,为世人所称颂,《尚书》、《墨子》、《孟子》、《竹书纪年》、《史记》、《水经注》、《平阳府志》...[详细]

垣曲武高跷

  • 武高跷在垣曲县分布甚广,主要流行于垣曲县新城镇坡底村和华峰乡胡村,尤其以坡底村最为著名。据传,武高跷起源于孩童们玩耍嬉闹时的娱乐游戏,后来,村人加入锣鼓伴奏、装扮脸谱,逐渐成为节庆活动中的固定表演形式,传承至今。 坡底武高跷表演动作主要有正走、倒走、跳狗牙、穿8字、高跷二节抬、过天桥、抬三节、...[详细]

运城关公信俗

  • 运城关公信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公信俗是以崇拜中国武圣关羽(160—220)“忠仁义勇”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关羽因勇猛善战,被尊崇为“武圣”,与“文圣”的孔子齐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神话为集战神、驱邪神、...[详细]

运城绒绣

  • 运城绒绣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绒绣是一种传统的美术制品,它运用独特的“色渐变网点过度”和12种针织手法,巧妙地将形、色、光融合,使作品形象逼真、神态活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古称河东,是关羽的老家。传说关夫人刺绣精美,绣娘们为纪念关羽夫妇,便将这种民间...[详细]

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

  • 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发源于永济市张营镇,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酿造历史。山西晋南地区多产谷子等杂粮,百姓农闲时,用自家的杂粮酿上几缸米醋,供家人食用,剩余的送给亲朋好友。清嘉庆年间,张营镇常里村有一李姓举人,进京时带了一坛子自制小米醋,让在京城里的达...[详细]

中医养生术

  • 中医养生术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芮城中医养生术是尉氏先祖在继承吕仙(吕洞宾)古法诊病的基础上,以九峰洞宾“内经图”、“修真图”为先导,依据“吕祖药签”、“灵宝毕法”、“脉理奥旨详解”的原理,演化而形成中医养生诊疗法。 芮城中医养生诊疗法包括:1、利用其流传下来的各种验方,丹丸治...[详细]

绛州木版年画

  • 绛州木版年画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绛州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朝中叶,是在传统雕刻印刷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历史上的绛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齐名,代表作有《春牛图》、《四季美人》、《猴子抢帽》、《馗头》等等。 绛州木版年画...[详细]

绛州皮影戏

  • 绛州皮影戏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戏,即皮影戏,又叫“灯影子”,是用牛皮雕刻人形物状,借灯光在幕布上显影的一种民间戏剧,相传源于汉代。诗载:“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唐、五代时,佛僧以素纸剪刻影人,诵法念经,超度亡灵。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详细]

绛州剔犀髹饰制作技艺

  • 绛州剔犀髹饰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为雕漆工艺之一。雕漆始于唐代,剔犀定型于宋代。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是将朱、黑、黄等二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一层一层的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约0.3-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详细]

走兽高跷

  • 走兽高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走兽是稷山县阳城村一种独有的汉族舞蹈表演形式,每逢农历闰年正月廿九举办庙会时为祭祀火神而献演,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自清雍正年间开始盛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高跷走兽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需要两个演员通力合作,将制兽艺人的精湛技艺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