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大理石

  • 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市 大麻:盛产于枹罕乡、南龙乡,以柔软、洁白细长出名。 临夏县 大理石藏量丰富。...[详细]

临夏花椒

  •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近4年来,花椒种植面积每年以3万亩的规模发展,总面积达到15万亩,已挂果近7万亩,年产花椒41万公斤。2004年底,该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目前,该县花椒产业已辐射到全县18个乡镇的80个行政村,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通过发展花椒...[详细]

夏县板栗

  • 夏县板栗:以野生为主,具有外形美观,面有光泽,水分少,易剥皮,出粉率高,肉质细腻,香甜味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现已大规模人工栽培。...[详细]

祁家河柿饼

  • 祁家河乡:木耳、柿饼...[详细]

禹王乡柳编

临夏大红袍

  • 临夏县北塬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平均海拔1735-2206米之间,平均气温6.4°C-7.7°C。受刘家峡水库气候影响,加之从大夏河引水上塬,适宜花椒种植。 在土地承包到户前,花椒在县境内有一些零星种植,因数量少,只能自给自足,经济效益甚微。1981年,临夏县莲花镇...[详细]

临夏彩陶

  • 彩陶是人类生产、生活而产生的用具,它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河州彩陶的密集出土,既使临夏享有“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又见证了临夏为人类发祥地之一,把临夏的历史提前了五千年。 河州彩陶多姿多彩,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四个文化类...[详细]

临夏砖雕

  • 临夏砖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夏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是和建筑物紧密结合的一种实用艺术,它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到近代它又吸收了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加完美。在临夏市的一些建筑物上,丰富多彩的砖雕几乎到处可见了,而红园和座落在市区八坊东南面的东公馆是临夏砖雕艺术...[详细]

临夏蕨菜

  • 临夏特产蕨菜:主产于阴湿、半阴湿山区的野生植物,有羊蕨、牛蕨之分。羊蕨长在阳山,杆细,色呈菜绿,又称白蕨。牛蕨长在阴坡低洼处,杆粗条长,墨绿泛紫,又称黑蕨。脆香爽口,细嫩润滑,纯净无污染,素有“山菜之王”之称。...[详细]

啤特果

  • 生长在温带向阳的山坡上,性温,营养丰富,特别适合脾胃不好的人。用处很广。有待发掘...[详细]

山西小酥肉

  • 晋式第二蒸,是山西小酥肉。酥肉是山西的传统名菜,用猪肋条肉切块,经过煮、炸、蒸等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名食掌故》记,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封其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府内侍女知赵王有喜食烤肉习惯,就选用上好猪肉先煮再蒸后炸,配大葱、面酱佐食,深得赞赏。因加入紫苏调料,称为“紫苏肉”。后传于民间,晋中一带...[详细]

泗交黑木耳

  • 泗交黑木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泗交黑木耳是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泗交镇的特产。泗交镇黑木耳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作为贡品,品质好,营养价值丰富,有降血压、降血脂的特殊功能。泗交黑木耳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泗交镇位于距夏县县城东南27公里的中条山腹地,因地处法河、南河、王...[详细]

临夏葫芦雕刻

  • 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欣赏、收藏雕刻葫芦的人越来越多,雕刻葫芦已成为文人雅士博古架上的首选艺术品。临夏葫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临夏地区特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堪称临夏一绝。临夏葫芦雕刻艺术也与临夏建筑艺术中的砖雕、木刻、彩绘相媲美,而...[详细]

民族特需用品

  • 民族特需用品是临夏市的一张名片。临夏市穆斯林人口占到了55.3%。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受伊斯兰教的长期熏陶和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习俗,除饮食方面外,日常服饰和生活用品有一些比较特殊,如穆斯林的号帽、中拜、拜毡、地毯、芭兰香、汤瓶等,临夏市既是这些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基地,也是消费...[详细]

清真食品系列

  • 作为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临夏市,伊斯兰文化氛围浓郁,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严格按清真的规则要求操作加工的清真系列食品是市场上具有较高信誉和较强竞争力的金字品牌。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不仅销往西北各省区,而且销往上海、广州,出口到中东阿拉伯国家,目前全市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详细]

晋南驴

  • 产于山西省南部的运城、临汾两地区的22个县,以夏县、闻喜两县为中心产区。分布于中心产区各县。据1983年统计,产区有晋南驴12万匹,其中中心区两县1.5万匹。 产区地处我国古代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是我过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从夏县当地的文物古迹考证,也是夏禹王的故乡。由于晋南和陕西关中地区仅一河...[详细]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

  •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是随着棉花栽培和棉纺织技术传入黄河流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今天在黄河流域中东部的永和县,这一传统技艺仍然保存完好。“晋南土布”既是当地民众床单、被褥的当家材料,又是旅游纪念品的“宠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详细]

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

  • 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因村位于夏县裴介镇北端,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有“天府之村”的美誉。鲁因手工空心挂面相传由鲁因村张氏先祖张正明朝永乐年间带入,迄今约600余年。 鲁因手工空心挂面选用优质小麦粉,用食用盐和水和面,经过化盐水、和面、上案、破大条...[详细]

卫夫人的传说

  • 卫夫人的传说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详细]

弦儿戏

  • 弦儿戏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弦儿戏是流传于山西省夏县庙前镇的民间小剧种,大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因早期的弦儿戏伴奏是用三把同样的丝弦板胡,故弦儿戏又被称为“六弦戏”。 弦儿戏属于套曲体,原有曲调17个,现保留常用的有“闹调”、“凄凉”、“五更”、“岗调”、“赴场”、“扭丝”、“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