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四喜丸子

  • 原料:采用鲜猪后肘肉、葱白、老姜、笨鸡蛋、精盐、味精、老酱油等。 制作: 1.把猪肉先切成丁,然后再剁,并把葱白、老姜、笨鸡蛋、精盐、味精、老酱油,按一定比例适量加入,搅拌均匀。 2.用手工揉成直径5公分左右的圆形丸子,再用纯花生油加温在150℃左右,放入做好的肉丸依次炸至金黄...[详细]

庄农日用杂字

  • 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 你若待知道,听我诌一篇。开冻先出粪,制下镢和锨。 扁担槐木解,牛筐草绳拴。抬在南场里,捣碎使车搬。 粪篓太也大,春天地又暄。只得把牛套,拉绳丈二三。 肚带省背鞅,搭腰四指宽。二人齐上绊,推了十数天。 一个撒着粪,一个就扬...[详细]

诸城派古琴

  •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古代最受尊崇的乐器,其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然而,在西学东渐的今天,虽说“高山流水”、“琴棋书画”乃尽人皆...[详细]

诸城烧烤

  • 诸城烧烤久负盛名,烧烤在汉代就已达到鼎盛。宋代苏轼到密州(今诸城)任太守,对诸城烧烤情有独钟。清代刘墉回诸城老家祭祖带烧烤回京献给乾隆皇帝,品后龙颜大悦,提笔写下“人间美味,尽在诸城”。 诸城烧烤是以猪头肉、猪蹄、猪内脏和鸡等为原料,经腌制、煮熟、熏制着色而成的一种风味独特、口味纯正、营...[详细]

朱汉手工地毯制作技艺

  • 朱汉手工地毯制作技艺为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毯是一种历史悠久、世界性的产品,最早以动物毛为原料编织而成,可铺地、御寒湿及坐卧之用。地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的中东巴比伦王国、苏美尔王国和亚述王国。在我国,早在1800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就根据暖席(地毯)的不同工艺,将其明确分为...[详细]

太保庄蓝印花布

  • 蓝印花布工艺技术,是由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技术演化而来。清道光年间,这一技术辗转传入太保庄一带,经人们反复研究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别是发明了镂刻花版技术,使之成为实用和悦目的工艺品。 镂刻花版是蓝印花布生产中一道关键性工艺,制作花版的图案设计更是决定印花质量的艺术创作过程。镂刻花版用...[详细]

峡山庙会

  • 峡山庙会开始于明朝末年,原本只是香火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初八、九月初九为峡山山会日,远近的香客汇集到峡山玉皇庙、娘娘庙前焚香还原,祈求平安。 随着年代的变迁,各地商家开始在香火会当日趁机赶会销货,久而久之也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集香火、贸易、旅游于一体的峡山山会。(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玉皇演驾

  • 早年间,峡山顶上有一座庙宇,名曰“玉皇庙”,建于明永乐年间,庙宇宏伟,松柏参天,是周边十里八乡祭祀玉皇大帝的神坛。《昌南县志·民俗》载:“南埠峡山玉皇庙正月祭典甚盛,半月香火不断,民众集于殿堂之下,峡山玉皇宫奉供天神皇矣,请戏班,闹秧歌。”后因战乱,庙宇被毁。现在的“玉皇庙”是1998年重修的。 ...[详细]

丈岭大秧歌

  • 秧歌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民间文艺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前兴起,建国初期得到大发展。峡山境内原以“白家营秧歌”最为兴盛。它的兴起,与“演驾”是分不开的。相传,玉皇大帝爱看秧歌,所以每举行“演驾”,白家营就表演秧歌。后来,传遍丈岭社区各村,改称“丈岭大秧歌”。当年,在庆祝解放、抗美援朝、土地革命等重大活动中,秧...[详细]

丈岭剪纸

  • 丈岭剪纸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各村都有剪纸高手传世,素有“剪纸之乡”的美誉。 丈岭剪纸糅合了鲁西剪纸的粗犷简练、凝重浑厚和胶东剪纸的细腻精巧、玲珑剔透,形成了鲜明的地区特色。剪纸花样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有新的变化。如“龙凤呈祥”、“农家乐”、“金鸡报晓”、“三羊开泰”、“百鸟朝凤”、“连年有余”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