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山祈梦习俗

  • 石竹山祈梦习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竹山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著名的侨乡福清城西10公里处,主峰状元峰海拔534米。石竹山山间有紫云洞、桃源洞、通天洞、日月洞、摘星台、鸳鸯石等奇岩怪石;崖石上留有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摩崖题刻。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中华本土的传统宗教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详细]

唐氏动物标本制作技艺

  • 唐氏动物标本制作技艺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氏标本制作技艺包括动物剥制标本、浸制标本、动物内部解剖标本、骨骼标本等技术,集欧式技法与其他流派精髓于一体,其中动物剥制标本制作技艺最具特色,采用独特的化学工艺处理毛皮,以棉花、木屑等作为填充物,方法省时简便,更好的适应野外工作的需要和南方...[详细]

坛烧八味

  • 坛烧八味,是一道特色美食,制作原料主要有汤鸡块,汤鸭块,鸭肫,猪肚,猪脚尖,鲜目鱼身,干贝,水发香菇。 “坛烧八味”有小佛跳墙之称。其制作方法与佛跳墙雷同,有佛跳墙的风味。 【特点】荤香扑鼻,具有佛跳墙风味。...[详细]

滩涂泥撬制作工艺

  • 滩涂泥撬制作工艺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江马鼻泥橇,又名“木马”、“土溜”、“土板”,它是我县沿海一带渔民讨小海的作业工具。泥橇经刨光制成,头尾部呈上翘状,突起约8公分,长约1.8米,通高55公分,宽仅18公分左右,前部有一根30公分左右的木柱固定在橇板上,还利用它飞行于广阔的滩涂中...[详细]

平潭油羮

  • 平潭人称它“油羮”,用地瓜和地瓜粉做皮,内包豆沙或砂糖八果馅,状如水饺,入锅油炸,呈金黄色,即成天香可口的美食,入口香甜,别有风味 ...[详细]

同利燕皮

  • “吃太平燕、享全家福”“一碗太平燕,温暖福州城”这道最具福州特色的美食——“肉燕”将福州人祈求平安、吉祥、团圆的美好心愿传递出去,让有福之州的餐饮福文化弘扬光大。...[详细]

香店拳

  • 香店拳的起源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南少林寺僧众因反清复明被清廷毁剿,时武僧智远潜匿到福州“庆香林”香店,以避清廷之缉拿,免遭了灭顶之灾。其感激之情时念心怀,故在店内暗中传授罗汉拳,定下规矩,只传内(香店香场老板和工人)不传外,因避嫌隐名为“香店拳”。后经香店历代拳师吸取南北各派系功夫,融汇成了独特...[详细]

下屿肉燕

  • 下屿肉燕,来自连江县坑园镇的下屿岛。它因下屿岛而闻名遐迩,下屿岛因它而锦上添花。 有人说,下屿肉燕,实质就是下屿岛人制作的馄饨。它与馄饨的差别只在于,肉燕是纯肉性的食品。近些年,下屿肉燕之所以名声大振,最主要是因其皮薄的特点。夸张的说法是,下屿肉燕的皮,简直是近于透明的薄膜。 如何才能将...[详细]

尹派越剧

  • 尹派越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已故人民艺术家尹桂芳创立的尹派越剧艺术,形成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尹派越剧艺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且日臻成熟。为越剧艺术由花旦为主要行当演变为以小生为主要行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越剧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到了五、六十年代,无论是表演、唱...[详细]

永泰椽板龙

  • 永泰椽板龙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椽板龙,始于清康熙年间,原由一条条板凳连接而成,舞动时消耗体能太大,且动作笨拙不美观,后改用椽板制作,这样摆起来显然轻便自如许多。游龙开始时,前有一队大灯笼引路,接着鸣锣开道,再下面是彩旗队,然后是一个高举龙珠的引龙人。舞龙人员的衣裤以黄色为主,镶红边...[详细]

永泰蛋燕

  • 福州有肉燕,永泰有蛋燕。美味爽口的蛋燕,是永泰的一碗记忆,以古镇嵩口的最具特色。在永泰,不管是结婚、乔迁还是升官、贺寿,只要有喜庆宴会,蛋燕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压轴菜。而在日常人们的餐桌上,它也是一道大众菜。 蛋燕本来叫蛋面,它之所以改名,跟“铁印直行”的故事有关。 相传明朝明武宗朱厚...[详细]

永泰虎尊拳

  • 清代乾隆年间,永泰县伏口村有位自幼习武者李元珠,传说是萧连寺遭劫后,武术大师铁珠流落永泰民间所授之徒,在精研山拳的基础上,遂取山区猛虎之形意,创编虎开拳。因虎为百兽之王,虎形拳刚硬,练者难,成者尊,故取名“虎尊”。虎尊取猛虎之凶猛为形象,拳势勇猛,劲力刚强,以短手近打为主,讲究底力与内功,虎尊的...[详细]

注油鳗鱼

  • 海鳗又称狼牙、麻鱼,属猛性鱼类,肉质细嫩,含脂量很高,为上等食用鱼类之一。“注油鳗鱼”具有酥、软兼备的特色,味道分外鲜美,馨香扑鼻,是福州传统风味佳肴之一。 制法 ●鳗鱼肉切成长方形12块。用精盐、味精、白糖、咖喱粉、五香粉、高梁酒、香糟抓匀,腌渍15分钟,再加干淀粉、熟猪油调拌均匀。 ...[详细]

紫菜排骨汤

  • 农历九、十月产自敖东镇东洋的头水菜(第一水紫菜),价钱80-90元。熬出真正紫色的排骨汤,更不用放任何调料,味道鲜美,紫菜入口即化。...[详细]

自然门武术

  • 自然门武术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然门武术创世至今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始祖就是世称“江南怪侠”的徐矮子,徐始祖乃四川人氏,综其所学,对各种门派的武术潜心研究,并独僻蹊径熔合各派精纯之长于一炉,始创独特武术拳法,命名为自然门,近代两代宗师杜心武,万籁声,在国民革命为民族利益建立了不朽的历...[详细]

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

  • 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江县畲族织染业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主要是纺织苎麻布、腰带(蚕丝彩带)和其他饰物,以连江县畲族织染业最为著名。织染苎麻布从拧线、圈线、纺线、游线到织布、染布、游布共七个过程,工艺流程多,工序复杂;织腰带等则以自养桑蚕抽成丝线做“经”,购各种颜...[详细]

畲族服饰

  • 畲族服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服饰主要特色体现在女性服饰上。畲族自古以女性尊贵而世代相传,把女性视为皇家公主、凤凰像征,因而服装以凤为线条、饰物以凤为基调而抽象展开,头饰更以凤凰的整体轮廓科学地装点,全身上下处处体现凤凰吉祥之意,故称"凤凰装"。霍口畲族女性服饰传承着元末明初的古...[详细]

畲族山歌

  • 畲族山歌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详细]

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

  • 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省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的畲医畲药,是在山耕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所掌握与积累的跟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并逐渐发展而成的民族特色医药。八井村畲医多承传祖上集拳术、点穴、医药于一体的治病疗伤技艺,尤其以青草药治疗小儿科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