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七境堂绿茶

  • 七境堂绿茶:产于西部的西竹、施灞、程祥、长弯、延洋、洪洋、寿桥7处。当地群众曾募资合建泰山庙,称“七境堂”,所产茶叶遂因此得名。以七境堂为中心,东至小云村,西靠佳湖村,其所产茶叶统称为“西绿”。成品条索匀整壮结,色泽油绿。香高味醇,润滑顺口,汤色、叶底润绿明亮。成茶附有爆点,称“青蛙皮”或“花斑...[详细]

罗源中房镇叠石村河阳茶

  • 中房镇叠石村:“河阳茶”、“夏季香菇”。...[详细]

罗源县夏季香菇

  • 中房镇叠石村:“河阳茶”、“夏季香菇”。...[详细]

罗源双草素席

  • 罗源双草素席(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罗源霍口畲族乡香岭村紫竹

  • 霍口畲族乡香岭村:紫竹...[详细]

七境茶

  • 七境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七境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七境”位于罗源县西部山区西兰乡,平均气温18度,常年雨量充沛,雾气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产出了茶中极品“七境堂”,史称“罗源尖子”,又名“元明绿”,简称“七境茶”。最早七境茶见于唐朝陆羽《茶经》一书,明清时代列为宫廷贡品,...[详细]

福州茉莉花茶

  • 福州茉莉花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州茉莉花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福州茉莉花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近千年历史。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秦汉时随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详细]

罗源秀珍菇

  • 罗源秀珍菇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罗源秀珍菇 “秀珍菇是一项无污染的绿色农业,可以长期发展。”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近年来,罗源下拨科研专款近千万元,鼓励相关机构和专业企业引进新品种试种。同时,配合日胜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与省农菌站、省农学院等科研单位,进行科研攻关,开展新设备、原辅...[详细]

芋饺

  • 特产于飞竹镇仓前守善,用芋头煮熟去皮,加地瓜粉揉成面,再打成皮,包上肉馅。煮熟撒上葱末。极品啊 !!!...[详细]

葱肉饼

  • 葱肉饼,福州传统风味小吃。以面粉为主料,以猪肥膘肉、葱花、生芝麻为辅料制成的一种烤炉酥饼。做法是:把面粉揉成饼皮,肥膘肉丁用白酱油、味精、精盐、五香粉或椒盐、胡椒粉等佐料腌醉做成馅料,包馅时塞进大把葱花,饼面上撒入生芝麻,贴炉烘熟。 福州传统风味小吃中还有一种叫虾干肉饼,制法与葱肉饼相似,形状大...[详细]

罗源袖珍菇

  • 在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上长治村因地制宜地发展了食用菌种植业。全村种植秀珍菇的农户有33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5%;种植面积32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68%;年产菌袋2500万袋,鲜菇9000吨,基本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无闲人”的目标。 上长治村的“希望食用菌农民专业合...[详细]

罗源下廪羊

  • 罗源下廪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罗源下廪羊是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的特产。罗源下廪羊个头较小、肚皮长白毛,羊肉紧实,无膻味,口感极佳。 罗源县碧里乡有种奇特的山羊,名字叫“下廪羊”。据了解,下廪羊是罗源碧里乡碧里村、西洋村、廪头村、廪尾村、溪边村等乡村养殖的一种山羊的统称。作为当地独特...[详细]

八井拳

  • 八井拳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省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拳术即八井畲家拳,俗称“八井拳”。其吸取中华南少林(南拳)功夫精华而融汇成独特的、另成派系的拳术(武术)而闻名闽中、闽东和浙南。明成化年间,八井村雷氏始祖雷安居、雷安和兄弟俩迁居吾洋(又称“牛洋,现属八井村自然村之一),秉承祖传...[详细]

福州罗源角梳制作工艺

  • 福州罗源角梳制作工艺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罗源角梳手工技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福州角梳手工技艺可分为:日用梳和彩梳,主要由牛角、羊角制成,梳的品质可分为低中高等档次。在选料时绝不用杂角、死牛角、大黄角,唯选质地坚实,不易弯裂,不伤皮肤的水牛角、大绵羊角、选蹄也只取...[详细]

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

  • 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省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的畲医畲药,是在山耕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所掌握与积累的跟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并逐渐发展而成的民族特色医药。八井村畲医多承传祖上集拳术、点穴、医药于一体的治病疗伤技艺,尤其以青草药治疗小儿科疾病和各种疑难...[详细]

畲族服饰

  • 畲族服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服饰主要特色体现在女性服饰上。畲族自古以女性尊贵而世代相传,把女性视为皇家公主、凤凰像征,因而服装以凤为线条、饰物以凤为基调而抽象展开,头饰更以凤凰的整体轮廓科学地装点,全身上下处处体现凤凰吉祥之意,故称"凤凰装"。霍口畲族女性服饰传承着元末明初的古...[详细]

畲族山歌

  • 畲族山歌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详细]

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

  • 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省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的畲医畲药,是在山耕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所掌握与积累的跟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并逐渐发展而成的民族特色医药。八井村畲医多承传祖上集拳术、点穴、医药于一体的治病疗伤技艺,尤其以青草药治疗小儿科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