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乔传说

  • 二乔传说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公,东汉时期庐江皖县(今潜山)人,育有大乔、小乔二女,据传二乔知书达理,聪慧过人,有沉鱼落雁之资,倾国倾城之貌,梳妆打扮是姐妹俩每天的重要功课,每次妆罢便将残脂剩粉投入院落老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也有了胭脂香,此井也因此被称为胭脂井。 ...[详细]

河口韭菜

  • 河口韭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河口韭菜 安庆市大观区农业畜牧技术推广中心 河口韭菜种植历史悠久,产于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长江河流冲积地带,韭菜内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纤维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含量较高。 韭菜的主要营养成分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详细]

河口丝瓜

  • 河口丝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河口丝瓜 安庆市大观区农业畜牧技术推广中心 河口丝瓜种植历史悠久,产于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长江河流冲积地带,丝瓜中维生素c、b含量较高。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河口村种植丝瓜已有20多年,所用品种是当地品种河口丝瓜,其品质好、产量高,在8...[详细]

花梆舞

  • 花梆舞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梆舞的花梆最早俗称竹梆,历史源远流长。主要产生于我县山区一带。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庄稼果实,上山组织围猎,携梆带叉,驱赶和猎获野兽,并在间歇时以此为乐。每年的九月初九举行篝火活动,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成果。这一民间习俗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详细]

怀宁中医骨伤疗法

  • 怀宁中医骨伤疗法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怀宁中医骨伤救治手法是一门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传统中医骨伤救治手法强调整体辩证、手法整复,运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正骨手法,知其体相、知其部位、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及拔伸牵...[详细]

黄梅戏(怀腔)

  • 黄梅戏(怀腔)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怀宁素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是徽剧、黄梅戏的发源地,曾三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怀腔”俗称“府调”、“怀宁调”,是怀宁本土创造形成的一种戏曲腔调。 在元、明时期,怀宁每逢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山歌小调来歌颂自...[详细]

花园胡氏龙灯

  • 花园胡氏龙灯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园胡氏龙灯是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颇具影响的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源于元末明初,相传由胡氏迁桐一世祖自江西移民桐城后制作,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流播区域主要分布于现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桐城市练潭镇及怀宁县凉亭乡境内。该地地处圩畈,历史上连年水患不断,...[详细]

胡玉美蚕豆辣酱制作技艺

  • 胡玉美蚕豆辣酱制作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玉美蚕豆辣酱是安庆市地方名产。成品外观呈鲜艳的绛红色,味香细腻,微辣而甜,风味独特,富有营养,可开胃助消化,是理想的佐餐小菜和调味品,自创制至今,畅销不衰,获得众多国际国内奖项和荣誉称号。该产品由胡玉美酱园创制。胡兆祥为酱园奠基人。胡兆祥...[详细]

九井沟传说

  • 九井沟传说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井沟传说》是关于宿松“十景”之一——九井沟的极具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九井沟是个九井九传说的神秘之所,这些传说围绕九井沟活脱秀美的水而展开,既有九井沟和各景点的来历的传说,也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传说。传说的发生地“西源九井”位于安徽省宿松县西北部的隘口...[详细]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怀宁县)

  •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怀宁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孔雀东南飞传说”在我国影响深远、广为流传,曾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安徽亟待挖掘的三个民间故事之一。“传说”发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古称小吏港)一带,讲的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焦仲卿和刘兰芝在封建礼教破孩下双双殉情的故事,堪称封建时代爱情的...[详细]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潜山县)

  •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潜山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公布《孔雀东南飞传说》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孔雀东南飞传说》的形成过程,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所不容,-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详细]

莲湘舞

  • 莲湘舞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莲湘舞是流传于望江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其道具而得名。在本县有“打连响”、“打铃枪”、“打连厢”等叫法。表演者手中的“莲湘”,通常用一根三尺左右,比拇指约粗的竹竿,将其两端刻出槽子,插上销子,串上铜钱或金属圆圈,横竖间隔,两端系红绸带或铜铃、绣球,敲击时便会...[详细]

六尺巷传说

  • 六尺巷传说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 关于它有一个典故,其中的诗写的很好,广为流传!是我最喜欢的!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详细]

罗汉除柳

  • 罗汉除柳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汉除柳俗称赶柳,是一种带有剧情表演的民间舞蹈,相传在清末前就流传于安徽省太湖县大别山区望天乡及湖北英山一带,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 罗汉除柳的故事情节是千年古柳成精,化成美女,缠住货郎,妄想吮吸其精血,以修成正果。事被土地公、土地婆发...[详细]

绿茶制作技艺(宿松香芽)

  • 绿茶制作技艺(宿松香芽)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宿松香芽产于宿松县柳坪乡,是清明节前后选采单芽或一芽一叶的鲜叶精制而成的绿茶,该茶外形美观、香气醇厚,滋味鲜爽甘甜,是绿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柳坪乡产茶历史悠久,前期历史不可考证,现可考的史料有清康熙二十八年和道光八年所编的《宿松县...[详细]

绿茶制作技艺(岳西翠兰)

  • 绿茶制作技艺(岳西翠兰)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西翠兰”原产地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于1936年1月析霍山、舒城、潜山和太湖四县边陲新置,为古舒州、寿州结合部的核心深山地带。跨江淮分水岭,境内群峰林立,溪流交错,是国家级农业生态县。茶区终年云雾缭绕...[详细]

潜山弹腔

  • 潜山弹腔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潜山弹腔,即老徽调。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六邑。到清乾隆之初,职业性班社甚多,其中“五世堂”(余家班)、“四箴堂”、“同乐堂”等长年出演。凭借长江水路优势,上达四川重庆,下到南京苏浙,并与这些地区的文化艺术广泛交流,...[详细]

潜山木偶戏

  • 潜山木偶戏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又称“菩佬戏”或“扁担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据县志记载,木偶戏在潜山县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来木偶戏风行深受群众喜爱,主要集中在五庙、黄铺一带,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剧目大多为黄梅戏三-本、...[详细]

秋石制作技艺

  • 秋石制作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秋石,又名盆秋石,秋石丹,是桐城传统的地方药物名产。因其不仅具有滋阴降火等药物功能,而且患水肿、肾炎、心脏病及产妇忌用食盐者,用此品代替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身体所需,无任何副作用,故深受广大百姓乃至海外侨胞的欢迎。相传秋石的提炼,始于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淮南...[详细]

桑皮纸制作技艺

  • 桑皮纸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