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龙朝神山

  • 群龙朝神山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繁阳镇“群龙朝神山”大型民俗祭祀活动始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新春佳节之际,来朝神山大花娘娘庙祭祀的“龙灯”陆绎不绝,人山人海,场面壮观。此项活动源自一个美丽传说:横山本地一高姓姑娘受仙人点化成“大花娘娘”,后托梦给庙中主持:不想看戏想...[详细]

十兽灯

  • 十兽灯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兽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余年。十兽灯用竹篾扎成,糊裱宣纸、彩色纸,再描绘各种饕餮纹饰,兽形为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tan)、犭孔(hou)、旱獭、四不像、龙等十种,另配有彩云八对。玩灯的主要演员20人,其他配角共约50余...[详细]

四季春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 四季春传统小吃制作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一百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四季春”,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境内的凤凰美食街上,它的传统系列小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芜湖人民的最爱。 四季春的前身是诞生于20世纪初的芜湖张仁和面馆,1956年公私合营,四季春更名为四季春菜馆,2001年,大...[详细]

送春

  • 送春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送春,是弋江农村春节前后一项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人们通过送春拜年表达祝愿、交流情感,其中的对唱还具有很强的娱乐性。送春分布于南陵、芜湖、当涂、宣城及江苏省的南京高淳等地。在民间,送春相传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六月降雪,延误农时,通过天子送春,以期大地回春、庄稼...[详细]

皖南木榨油技艺(芜湖木榨油)

  • 皖南木榨油技艺(芜湖木榨油)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芜湖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素称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农业耕作比较发达,是粮油种植最早地区之一,当地农民大面积种植油料作物,为木榨榨油技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芜湖县木榨榨油技艺,是指利用木榨设备将油菜籽转换成...[详细]

芜湖梨簧戏

  • 芜湖梨簧戏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芜湖梨簧戏,具有近三百年的悠久历史,是芜湖人十分喜爱的“草根戏”。她起源于民间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音乐的旋律与芜湖民间的摇篮曲、哭腔、卖白兰花调、旧私熟的咏诗诵书音调及芜湖民歌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后又吸收了二黄、梆子和昆曲的一些声腔艺术和音律结构,...[详细]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芜湖自古铁冶业发达,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芜湖铁画以锤为笔,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技艺高超。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据清代《...[详细]

无为板鸭制作技艺

  • 无为板鸭制作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为板鸭,又名无为熏鸭(徽菜谱上有这一叫法),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就闻名于世,距今已近200年历史。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养鸭青年,外出卖鸭,在回程路上,遇上几个放牛孩子,在野外用柴草烧烤鸭子,这青年便好奇地站在一旁观看,等鸭子烤到外皮金黄时,孩子们将鸭...[详细]

无为民歌

  • 无为民歌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为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无为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承载着无为人民的精神与感情的重要载体,是无为人民智慧的体现。无为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品种齐全。“劳动号子”在无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它土生土长,别具一格,由于不...[详细]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为剔墨纱灯简介,又名宫灯。具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上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详细]

无为鱼灯

  • 无为鱼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为县位于皖中,南频长江、北依巢湖,山环西北,水聚东南。素称鱼米之乡。无为劳动人民祖辈生活在长江边,务农为本。由于长江洪水泛滥,粮食颗粒无收。为了生活和生存,他们800里长江的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既种田又捕鱼,来维持生活。为了庆贺渔业丰收,捕鱼平安,每年正...[详细]

丫山藕糖制作技艺

  • 丫山藕糖制作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丫山藕糖的加工制作由来已久,相传始于宋代。当地山民们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因丫山藕糖味道甜美,“藕”与“偶”字谐音,于是,人们便赋予丫山藕糖许多丰富美好的涵意:送给老人则有敬祝身体健康、永不孤独之意;送给年轻人则有祝愿喜气盈...[详细]

张恒春中医药文化

  • 张恒春中医药文化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恒-号初创于1800年,1850年登陆于“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芜湖,建张恒-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盛时分号有十余家,代办点分设于云南、重庆、成都、武汉、上海等地,被民间誉为国药“三块半招牌”之半块,位居北京“同仁堂”、汉口“叶开泰”、杭...[详细]

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

  • 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孝祥与镜湖故事是产生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广泛流传于芜湖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它记录了南宋著名诗人张孝祥捐田造湖、蓄水防涝、造福桑梓的一段历史。芜湖地区沟塘纵横、水系发达,平均海拔仅为6-10米,东北高、西南底,地势低洼,丘阜林立。宋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