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福兴”酥烧饼

  •  “耿福兴”酥烧饼(地方小吃) 在芜湖市品种繁多的名点小吃中,“耿福兴酥烧饼”以它香、酥、脆的风味特色远近驰名,誉满长江沿岸。凡到芜湖市的人,都慕名而至,以亲口品尝为快。 耿福兴酥烧饼已经近85年历史。起初,由耿长宏兄弟在三街口内开设只有3张桌面的“耿福兴饺面馆”。专营酥烧饼与虾籽面2个品种。因...[详细]

煮干丝

  • 煮干丝是芜湖著名的传统早茶菜点,也是有80多年历史的淮扬风味老店“耿福兴菜馆”的看家名馔。煮干丝,在清乾隆时称“九丝汤”。清《调鼎集》说,当时煮干丝用料十分考究,常用原料有火腿丝、笋丝、银鱼丝、木耳丝、口蘑丝、千张丝、腐干丝、蛏干丝、燕窝丝等,为名贵肴馔,四季均宜入席,而以夏季最相宜。 20年代,芜...[详细]

耿福兴虾籽面

  •  耿福兴虾籽面(地方小吃) 有着近90年历史的,“耿福兴虾籽面”是芜湖著名小吃佳品。凡到芜湖的人,都要慕名而至,以亲口品尝为快。有2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及上千名国际友人、港澳同胞曾先后品尝,都赞不绝口。彭德华元帅的夫人及陈云同志的胞妹尝过虾籽面后,称赞说:“口味鲜美正宗,营养价值丰富。” 虾...[详细]

芜湖三刀

  • “三刀”是指“剪刀”、“菜刀”、“剃刀”。“三刀”为芜湖市的传统产品。剪刀生产始于明末清初,做工精细讲究,为全国三大名牌剪刀(即芜湖赵云生剪刀、杭州张小泉剪刀、北京王麻子剪刀)之一。其中,杭州“张小泉”剪刀,也是师出芜湖(张小泉,明末安徽黟县会昌乡人。其父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详细]

芜湖大闸蟹

  • 芜湖坐落长江之畔,方圆之内沟河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周边水资源极其充沛,地方政府注重环境的保护,无公害、无污染,生态环境优良,非常适应大闸蟹及多种鱼虾类淡水生物的生长。芜湖自古即鱼米之乡,很多年来,芜湖为许多地方的餐馆酒店提供了让人称道的美味原料。 芜湖产的蟹,黄多,膏实,壳薄,油脂丰...[详细]

芜湖烧卖

  • 烧卖,是芜湖的传统名点之一。它创制于是1757年。该点心选用猪腿肉、猪板油、荠菜或青菜嫩叶,加调料拌成菜肉猪油馅心(也可以用肉汁糯米制成馅心)。用精白面粉加水揉合制成边皮薄,底层厚的皮张,再包入馅心,经蒸熟即成。具有滋味美,不粘牙等特点。...[详细]

芜湖蟹黄汤包

  •  蟹黄汤包(地方小吃) 金秋菊黄,正直螃蟹蟹肉蟹黄肥美的时季,鲜为人知的芜湖蟹黄汤包也应时上市了。 早在20年代初期,芜湖“同庆楼”、“醉春”、“一品轩”等大餐馆供应的蟹黄汤包就享有盛名。著名的白案点心师傅刘厚富、黄家治制作的汤包尤为考究,成为商家大户洽谈生意,招待亲朋的必备名点。至今,“...[详细]

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 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耿福兴大酒店”坐落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境内的凤凰美食街,是一个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耿福兴”的前身为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耿福兴”饺面馆。以经营面条、包子为主。其聘请的小刀面制作能手韩光远的小刀面,工艺独到、技艺精湛,小...[详细]

广济寺庙会

  • 广济寺庙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朝开元七年(719年),朝鲜新罗国圣德王金兴光之长子金守忠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芜湖广济寺里研读过经书、弘扬过佛法,继而于贞元十年(794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亦即其出生之日圆寂于九华山,遂被...[详细]

四季春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 四季春传统小吃制作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一百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四季春”,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境内的凤凰美食街上,它的传统系列小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芜湖人民的最爱。 四季春的前身是诞生于20世纪初的芜湖张仁和面馆,1956年公私合营,四季春更名为四季春菜馆,2001年,大...[详细]

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

  • 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孝祥与镜湖故事是产生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广泛流传于芜湖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它记录了南宋著名诗人张孝祥捐田造湖、蓄水防涝、造福桑梓的一段历史。芜湖地区沟塘纵横、水系发达,平均海拔仅为6-10米,东北高、西南底,地势低洼,丘阜林立。宋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