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山祭鼓

  • 祠山祭鼓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渚河口地处溧阳西南,处于苏皖两省三县相交地带,旧时属于;三不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人文因素,形成了多元文化相融共处的境况,亦形成了便于多种异域民俗文化留存和融合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条件,也给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沃土。祠山祭鼓便是...[详细]

史式八卦掌

  • 史式八卦掌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化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其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相相似,故名八卦掌。 史式八卦掌出于宋代道士邱处机首创的道家修身养性、祛病延寿的转天掌。后逐而发展,由河北...[详细]

树德堂妇科医治疗法

  • 树德堂妇科医治疗法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坛儒林树德堂妇科医治疗法始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八仙之一“铁拐李”路过儒林,见当地名医储知善医德高尚,即送一块青布小包和一件破蓑衣,每逢疑难杂症,储知善只要放一片破蓑衣丝草于中药内,便可手到病除。从此树德堂名扬四...[详细]

四喜汤团制作技艺

  • 四喜汤团制作技艺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江南,鱼米之乡,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民间饮食、习俗均深受水稻文化的影响,许多传统食品、点心都有其深深的烙印,常州四喜汤团正是这样富有江南特色的传统名点和美食。 元宵节吃汤圆,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南宋时期的历史文献就已见记载。至明...[详细]

太平龙灯

  • 太平龙灯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市新北区罗溪镇肖巷村,是齐梁两朝兰陵之后裔萧崇道宜居所在地,亦是太平龙灯的发祥地。 太平龙灯活动始于1644年(清顺治年间)。当时战乱频繁,加上天灾,百姓生活困苦。肖巷东湾村人以八卦阵中文王卦为阵势,创立了太平龙灯,以此祈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详细]

太平锣鼓

  • 太平锣鼓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平锣鼓是流传于溧阳市戴埠一带的传统音乐。经考证,太平锣鼓是1860年太平军驻扎在戴埠地区时流传在当地百姓中的太平军乐。据史料记载,太平锣鼓是太平军出征的战鼓,也是逢年过节、喜庆节日的鼓乐。长期以来,当地百姓把它延续了下来,代代相传,发展、传承迄今已有1...[详细]

谈庄秧歌灯

  • 谈庄秧歌灯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秧歌流行于北方,江南没有秧歌”,这是长期以来的一种流行说法。其实,地处江南水乡的金坛城东乡谈庄村却留存着极具特色的秧歌———谈庄秧歌灯。 谈庄秧歌灯源自清代。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攻打金坛城,遭清军及本地土豪劣绅之反动力量负隅顽抗,经浴血激战死伤无数...[详细]

天宁寺梵呗唱诵

  • 天宁寺梵呗唱诵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宁寺梵呗唱诵是一种汉族宗教音乐。主要是指江苏常州天宁寺的梵呗音乐。梵呗是汉传佛教音乐的主体部分。常州天宁寺梵呗节奏沉稳扎实,唱腔悠扬潇洒,韵味古朴清雅。其梵呗唱诵向为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公认之典范[1]。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南北有异:北方佛乐以笙...[详细]

跳祠山

  • 跳祠山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祠山是流传于溧阳社渚刘家边村一带的传统祭祀歌舞,是有异于鄂、赣等地表演风格的一种特具苏南特色的傩舞。其历史悠久,并以齐整的阵容,优美的舞姿,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一宗教信仰舞蹈形式,形成了溧阳社渚地区民间艺术的又一亮点。 ...[详细]

跳幡神

  • 跳幡神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幡神流布于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嵩里及周边地区。据专家考证:嵩里跳幡神是一种融中原民间祭祀文化与江南农耕宗教文化为一体的传统舞蹈,是我国3000多年来民间傩文化遗存的一种活态形式。元末明初,有一支汤姓族人因战乱和灾荒,从中原辗转迁徙择居嵩里,繁衍生息。他们带...[详细]

万绥猴灯

  • 万绥猴灯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绥猴灯是常州地区一种具有古老历史内涵的传统舞蹈。 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因永嘉之乱,汉代名相萧何的第20世孙萧整,带领族人从山东迁居到苏南常州万绥镇。萧氏家族在万绥定居后,人脉兴旺,从这里不仅走出了以萧道成、萧衍为首的齐梁两个朝代的15位皇帝...[详细]

仙鹤

  • 江苏仙鹤食品酿造有限公司是由原常州酱品厂、常州市调味品总公司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组建的公司。公司已有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至今保留的一块鎏金"官盐"牌,为清,同治捌年(一八六九)颁发给仙鹤老前辈的,悠久的历史,辉煌的业绩使工厂被原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工厂的主要产品为仙鹤牌酱油、...[详细]

锡剧

  • 锡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剧是常锡剧的简称。常州是锡剧的主要诞生地,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锡剧生成早期叫“常州滩簧”,常州滩簧是吴语滩簧的一支。它源于常州农村水乡,是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常州府治地的一种地方戏曲。常州滩簧是在常州山歌小调、宣卷、唱春、南词等基础上,吸入凤阳花鼓的一...[详细]

阳湖拳

  • 阳湖拳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湖拳,原名为“常州南拳”。《武进县志》载称:阳湖拳为宋代南侠常州人展昭(展雄飞)所创,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阳湖拳发祥于常州武进地区。自宋代起,历经展昭、姚言、唐荆川、白太官、陈坤书、蒋浩泉等常州籍武术大家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既具“南拳北腿”...[详细]

杨桥庙会

  • 杨桥庙会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闻遐迩的杨桥老街始建于宋代,兴于元明,鼎盛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清时,大批商贾云集于此,筑园建第,至今仍有500余间明清建筑、1000多米石岸保存完好。当年,一座“介宜阳之邑,通南北之衢”的南杨桥,桥上行人熙攘,桥下舟楫相连。繁荣的商贸业...[详细]

杨桥捻纸

  • 杨桥捻纸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桥捻纸艺术的生成、发展源于我国历史上的捻军。 据史料记载表明,捻军的前身为捻子、捻党。捻党、捻子最早起源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捻”是皖北方言,通指“一束”为“一捻子”。加入捻子的人大多为贫苦百姓,而且捻子成员多为同一个宗族﹑祖亲﹑乡里,久...[详细]

跳五猖

  • 跳五猖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溧阳社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与安徽省的郎溪、广德及本省的高淳接壤。古时,属“三不管”地区。受战乱、饥荒、水患等多重因素所迫,北方一批批灾民、难民常常举家流离迁徙而来,久而久之,这特殊的地理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形成了多种民俗文化的大融汇。据考证,大田村的跳五猖...[详细]

遥观鹞灯

  • 遥观鹞灯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市武进遥观镇的鹞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元末明初形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武进阳湖合志·卷四》记载,每年正月初至清明节期间,在遥观周围农村都有放飞鹞子和鹞灯的民间习俗。 据考,鹞灯的始创由元末明初扯天灯杀“鞑子”演化而来,当时,元朝统治者为...[详细]

指前鱼灯

  • 指前鱼灯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鱼灯活动发源于金坛市指前镇芦家村,是以象形鱼为主要道具的一种传统舞蹈,至今有120多年的历史。在清末当地青龙庙的碑刻上、芦家村陆氏的族谱史记中,旧时当地送春艺人的唱本里,便有关于指前鱼灯的内容。指 前鱼灯缘起于长荡湖渔民的取兆讨吉的习俗。由于世代生...[详细]

直溪巨村舞龙

  • 直溪巨村舞龙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直溪巨村舞龙生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源于巨村,且龙身大而特长,故又称巨龙。 元末明初,刘基(刘伯温)在巨村坐塾馆任教时,曾潜心研究天象地理,为辅佐明太祖逐破折风水,指点百姓在村前挖河造桥。为求太平盛世便引导巨村人兴起“龙会”,以舞龙娱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