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方糕

  • 说到七宝方糕,就不得不提及宋朝著名文人范仲淹,范仲淹小时候家境贫寒,一日三餐全是粥。每到冬夜读书,他就把粥盛在盘子里冻结,然后割成一块一块的,肚子饿了就吃上一块。他的同窗好友石海卿知道此事后,便叫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制作方法,做成了糯米糕,天天送去,一直到范仲淹中举,他们给方糕取名叫“白软糕”...[详细]

七宝红烧羊肉

  • 上海传统名菜——七宝红烧羊肉,最早是从清朝宫廷传出来的。据说是慈禧太后最喜好的宫膳。选精羊肉,冰糖,西洋参,红枣,上等酱油等,小火焖上4—6小时,质地软嫩,甜香如蜜。 羊肉营养丰富,每百克含有水65克,蛋白质18.2克,脂肪13.3克,热量194千卡,碳水化合物1.5克,灰分0.8克,钙...[详细]

七宝老酒

  • 位于上海西南近郊七宝古镇上,有一条南北贯通的明清老街,两旁都是朱红排门的“老商铺”。酒肆、茶馆内都是老式的八仙桌、长条凳、长嘴铜壶、方头竹筷。老上海都知道的七宝著名小吃有方糕、老酒和糟肉等,它们被放满了铺面柜头。而其他新出来的北京糖葫芦、老街汤团也都不错。 在老街汤团的对门,有一家卖酒的店,叫...[详细]

上海蜜汁火方

  • 蜜汁火方,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地区的传统名菜。最早闻名于江浙两地。上海从清末开始,首见于苏州风味和扬州风味菜馆经营此菜,颇受吃客青睐。如今,以沪上老半斋酒楼和扬州饭店烹制的为佳,驰名中外。凡品尝过此菜的中外食者,无不赞赏。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来上海视察工作时,上海大厦曾邀请莫有庚和莫有财等三兄弟...[详细]

泰康蟹黄汤包

  • 泰康蟹黄汤包馆一共就做八样主食,包子占了一半,尤以蟹黄汤包打头阵。72元6个,初看价钿有点“辣手”,忙问服务生一个汤包有多大,服务生双手比划成了个碗口大小,看架势先来一个吧。汤包未上,瓷器倒先摆了上来,还用个高脚银盘垫在下面,这汤包身价还不低呵。汤包出炉,服务员端到面前,一只带着手套的手往汤包上...[详细]

酒酿糟肉

  • 酒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发酵米制品,江浙沪地区百姓一般用以制作点心,如上海的酒酿圆子,浙江宁波的酒酿桂圆烧蛋、酒酿糯米块,江苏苏北地区的酒酿饼等。清乾隆年间,江南的一些官府和富商大户人家,在烹制鱼肉等荤菜时,就用酒酿作为料用于解腥和增加菜肴的香味。四川名菜“干烧岩鲤”用它作为调味料之一。 酒酿糟肉...[详细]

七宝糟肉

  • 七宝糟肉 上海西南近郊七宝古镇上,有一条南北贯通的明清老街,两旁都是朱红排门的“老商铺”。酒肆、茶馆内都是老式的八仙桌、长条凳、长嘴铜壶、方头竹筷。老上海都知道的七宝著名小吃有方糕、老酒和糟肉等,它们被放满了铺面柜头。而其他新出来的北京糖葫芦、老街汤团也都不错。 这里的七宝糟肉做得很...[详细]

卤味扎肉

  • 卤味扎肉  扎肉也是古镇的特色,用荷叶包了肉放进自家做的卤汁里久煮,肥腻戒掉了不少,虽然看上去黑黑土土,吃来却是清香入味,典型的农家菜风味。 鸭颈、鸭膀、鸭肫、各种豆制品等咕嘟咕嘟地在大锅小锅里煮过,每样都带着淋漓尽致的酱油光泽,虽然第一眼要凑近了观察它的本料,但品种的丰富让挑剔的人...[详细]

老街汤团

  • 老街汤团  七宝古镇“老街汤团”店的汤团有鲜肉、豆沙、芝麻和枣泥四种口味,六角一只。食客们规矩地在大锅前排好队,汤团是早就在锅里煮着备着的,这样的客流,不用担心汤团煮烂到卖不出去。 鲜肉的汤团,咬一口淌出一包汤,一边喊烫一边还赶紧啜嘴去接,生怕流失了这最鲜美的汤汁。软软的糯米皮子,牙...[详细]

三鲜小馄饨

  • 三鲜小馄饨 好像上海人对馄饨的大小分的特别清楚。上海的三鲜馄饨也有别于无锡的三鲜馄饨。馄饨馅并不是鲜肉、开洋、榨菜制成的馅心,而是纯肉的。所谓三鲜名堂皆在汤里,蛋丝、虾皮、紫菜此三鲜调出薄皮包裹着的鲜肉,口感咸香爽滑。 美味秘笈:汤烫、皮薄如纱,三鲜份量到位。哧溜一下溜入腹中...[详细]

条头糕薄荷糕

  • 南南北北,糕点是中国人拿手的点心。论起上海的糕点,恐怕掰上脚趾,你都数不过来。但被上海人广为喜爱的,要数条头糕和薄荷糕,还有双酿团之类的。薄荷糕,糯米粉里拌着些许的薄荷粉,点缀着红绿丝。条头糕,糯米粉糅合细沙(不是裹着细沙,而是两者揉在一起)做成长条状,油炸了之后更好吃。 美味秘笈:薄...[详细]

油豆腐线粉汤

  • 油豆腐线粉汤 干点配湿点,这是平常上海人习惯的饮食方法。而湿点中油豆腐线粉汤则是保留节目。虽然它看上去有点清汤寡水,但配生煎等油腻的点心,则是绝配。而且看它的烧制过程也是一个享受:锅内汤汁翻滚,煮着铁丝网勺里的线粉,闻一闻,香气四溢。 美味秘笈:汤水够清,味道够鲜。油豆腐、粉...[详细]

陈行谣谚

  • 陈行谣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行地区是“上海县城隍”秦裕伯的故土。当地人文历史悠久,尽管地区政权机构名称多变,其辖区大小始终不变,时达211年,因此文脉清晰,遗存丰富,形成独特的文化空间。 陈行人说话不忌土气,方言口音独特,各村宅大多有能唱善说者,因此当地传说、歌谣、谚语等蕴...[详细]

钩针编织技艺

  • 钩针编织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钩针编织技艺 钩针花边以棉线为主料,用钩针以手工编结而成。钩针编结工艺,以本地传统钩针工具改良了欧式抽纱编织法,由织变结,既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又是上海民智的结晶。 1909年,沪杭铁路开通,在莘庄镇设车站。次年,徐家汇天主教堂派教徒前来...[详细]

华漕小锣鼓

  • 华漕小锣鼓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漕小锣鼓主要流行于闵行区华漕镇范家桥、连家桥及七宝镇、诸翟镇的相邻地区。当年崇明、嘉定、宝山区部分地区曾有零星流传。 小锣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打击乐,本地俗称十番锣鼓、细锣鼓、次扑汤等,其演奏特征为“轻打细敲”。 在华漕、七宝、诸翟...[详细]

马桥手狮舞

  • 马桥手狮舞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当地民间艺人回忆,手狮舞的流传在当地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手狮舞源于狮子灯,当地元宵灯会时人们爱提灯行街,而镇上街道狭窄,观者拥挤,提灯人便用竹竿撑起狮子灯,以利炫耀,手舞足蹈,以示欢乐,尤其是途经大户人家门口,摆开场子,尽情展示狮子灯,于是手带狮舞...[详细]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为我国民族乐器的重要产地之一,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20世纪初,随着上海商业的日趋繁盛,民间音乐、戏曲的蓬勃发展,城隍庙大街(今方浜中路)、五马路(今广东路)、六马路(今现北海路)一带集聚了几十家乐器作坊。二三十年代,郑觐文创设...[详细]

手狮舞

  • 手狮舞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当地民间艺人回忆,手狮舞的流传在当地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手狮舞源于狮子灯,当地元宵灯会时人们爱提灯行街,而镇上街道狭窄,观者拥挤,提灯人便用竹竿撑起狮子灯,以利炫耀,手舞足蹈,以示欢乐,尤其是途经大户人家门口,摆开场子,尽情展示狮子灯,于是手带狮舞逐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