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中国特产> 上海> 闵行区民俗文化

陈行谣谚为

陈行谣谚非物质文化遗产陈行谣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行地区是“上海县城隍”秦裕伯的故土。当地人文历史悠久,尽管地区政权机构名称多变,其辖区大小始终不变,时达211年,因此文脉清晰,遗存丰富,形成独特的文化空间。
  陈行人说话不忌土气,方言口音独特,各村宅大多有能唱善说者,因此当地传说、歌谣、谚语等蕴藏量较大,而且传承有序,记录丰富。
  尤其是清代至民国初,当地拥有几代“问俗闲翁”,汇编出《上海县竹枝词》、《沪谚》、《沪谚外编》等众多俗文学资料,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被中外民间文化研究者视作上海地区原创性代表作。
  同时,在近代流传中,催生了陈行宣卷、浦东钹子书等民间艺术新样式,丰富了竹枝词、棹歌的民俗风韵。
  1、田头山歌
  《沪谚外编》收录山歌100余首。《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县卷》收录的四句头山歌34首、答还山歌20首、踏车山歌2首,多数来自陈行地区。周曙明汇编的《上海浦东民间童谣选》收录了248首童谣,大多至今在当地流传。
  2、民谚俚语
  胡祖德收集、汇编的《沪谚》,内容极为丰富,编入上海地区俚谚近2000则,每则有“读音”与“义典注释”,按诗韵四声排列。
  3、故事传说
  1986年民间文学普查时,当地口头采录到近百个民间故事、传说。2006年收入《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闵行卷》的就有40多篇故事和传说,大多是地方风物和风俗传说。当地对众多历史遗存均有传说相传,对众多民俗事像自有“由来”说法。
  4、谜语、隐语(切口)
  5、宝卷唱本
  胡祖德《沪谚外编》收录有《花名宝卷》、《怀胎宝卷》以及《白娘娘报恩》、《小方卿道情》、《斩白獭》、《卖妹成亲》、《陆雅臣卖娘子》、《孟姜女寻夫》、《张凤山卖布送人情》、《庵堂相会》、《陈九仙求子》、《僧鞋记》等唱本。
  在近代流传中,催生了陈行宣卷、浦东钹子书等民间艺术新样式,也丰富了竹枝词、棹歌的民俗风韵。
  1、陈行宣卷。
  宣卷又名宝卷,原为佛教徒宣讲教义的一种说唱形式,曲目原先专唱《目莲救母》、《观音普渡》之类佛教故事和劝世1,宣扬因果报应。清代以来,题材以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为主。宣卷演唱形式仅是坐着念唱宝卷唱本,手执木鱼之类打节奏,均用当地方言,曲调简单,上句声调较高,下句由高转低,反复诵唱,未脱佛家念经的韵律。
  1939年,陈行镇苏民村张家宅(俗称猛公堂)张儒锦,年仅18岁,在川沙县北蔡乡向一位老艺人学会了念宣卷后,与沈金兴、张学余等组班演唱。他们根据当地群众审美情趣加以改良,强化说表,自成一体,享誉浦东地区,巡演数十年不衰。所演曲目讲究情节,多数为长篇故事,取材于各剧种。演唱为幕表制,依托情节自由发挥,因此语言生动,俚语迭出,还间夹简短评语,说表清楚,还起角色略作表演,且分生、旦、丑等角色,通俗易懂,深受群众欢迎。一般三四人,一桌三凳,在田头场角搭个遮栏幕就可作演唱,俗称“田搭幕”。为加强演唱效果,逐步吸收地方小曲和戏曲曲调,还使用了二胡、笛子、木鱼、碰铃、尺板等乐器,又吸收其他剧种曲调、小调、念白,成为带伴奏的宣卷。
  2、钹子书。
  俗称“敲单片”、“说因果”、“唱书”、“小书”,今浦东地区称“浦东说书”。有东乡调和西乡调之分。演唱者以竹筷自击钹子掌握节拍,曲调简单,具有吟诵风格,句末略有拖音。演出有说有唱,通俗易懂,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传统曲目有《岳传》等。
  3、竹枝词。
  清末,秦荣光编印《上海县竹枝词七百首》、《陈行竹枝词八十首》。
  4、棹歌。
  棹歌为江南水乡特有的民歌,驾船荡桨时演唱。20世纪20年代初,陈行秦锡田著有《周浦塘棹歌》,是仿棹歌体的纪事诗,共242首,以描写地方风土人情为主,内容分源流、水利、津梁、政令、风俗、时令、物产、塘口掌故和陈行掌故6部分。其中,陈行掌故最多,达77首,其次是物产47首,还有政令(时事)35首,风俗34首,其他类一般1O首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