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中国特产> 天津> 北辰区民俗文化

北仓少练老会为

北仓少练老会创建于明末清初,是北辰区首个民间群众习武组织。创始人是北仓村武林高手孙东来。孙东来出身贫苦,12岁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生活所迫上船做苦工。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特别是北运河漕运相当发达,南来北往船只穿梭于此,北仓原名叫尹儿湾,是这一带最大的漕运码头,南粮北调进京都经过尹儿湾,后因朝廷在此建立仓廒(即皇仓)设南仓、中仓、北仓,北仓设在尹儿湾。随着岁月的流逝,“北仓”名声传遍大江南北,故“北仓”逐步代替了“尹儿湾”。
  孙东来上船干活到了河南,赶上旱季水浅,船只被迫停泊靠岸。为了糊口到处流浪,他到了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当和尚成为俗家弟子。光阴似箭,孙东来在少林寺学艺14年后回到家乡北仓村,干过护院,当过镖局的镖师。后来上了年纪,在村里教少年习武,在村民们的倡议下,孙二爷组织72户农民子弟在本村“娘娘庙”成立了北仓少练会。由于少年习武者逐渐上了年纪,仍在会里传授武艺并参与管理,就把少练会改为少练老会。北仓少练老会开始练的武术是孙东来从少林寺学的迷踪拳。第二代传人李祥,结识了天津市河东唐口地道外祖籍北仓人的李兆兴,把发祥于天津大直沽的拦手门武艺传到了北仓少练老会,从此代代传承至今。
  拦手武艺中操拳、拦手拳、翻拳三趟母拳是北仓少练老会的“镇会之宝”,其他拳术均由此派生或引进创编的。北仓少练老会武术套路有百余种,其中基本功和基础动作30余种、拳术套路20余种、器械套路20余种、对练套路10余种。
  武术基本功主要有围腿、迎面腿、外摆腿、里合腿、十字腿、侧踢腿、二起、旋风脚、摆连脚、旋子、竖叉、蛤蟆叉、朝天凳、倒踢紫金冠、波浪、腾空双拍脚等。武术套路主要有操拳、拦手拳、翻拳、大洪拳、小洪拳、炮拳、黑虎拳、四趟练手、八步刀、四门刀、断门刀、六合刀、万胜双刀、四门大刀、春秋大刀、双钩和剑术等。对练主要有套环散、套环掌、八打、单刀进 、空手夺刀、闪手刀、三节棍进 、大梢子进 、大梢子进三节棍、大刀进 、双头蛇、小镰刀进 等。
  会具中旗帜有大图、门旗、小旗、鼓旗。乐队演奏器具有大鼓、铙、钹、大锣、引锣。鼓谱(点)比较简单,主要有行会鼓点、单玩鼓点、对打鼓点。
  北仓少练老会是集群众性与专业性、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组织。“群众性”即参加习武锻炼的人数众多,出会表演观众多,少则数百,多则千余人。“专业性”即习武练功,通常由专业人士出任教练。“观赏性”即拦手拳源自河南嵩山少林寺,后经历代武林高手研创自成体系,形成于天津。其武术动作舒展大方,“大架”极具观赏性,其器械对练、动作逼真,气势磅礴、为习武爱好者及群众喜闻乐见。“实用性”即拦手拳属防卫型武术,防中有攻,攻中有防,攻防结合,极具实用性。正是由于上述基本特征,北仓少练老会才得以传承十代数百年而不衰。2007年6月列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仓少练老会习武锻炼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坚持“以武会友”、“习武育人”的方针,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均起到良好作用,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北仓少练老会已传承十代:第一代(明朝末期)孙东来;第二代(清)李兆兴、李祥;第三代(清)冯仲元、郭海山、樊二爷;第四代(清)赵占魁、张俊、柴萝琦;第五代(清)郭凤池、郭凤鸣、郭德启、杨玉林;第六代(最早为1912年生人)李瑞、周连森、张志飞、屈成富、李炳文、杨连弟、任德明等18人;第七代(最早为1930年至今)屈宝祥、赵师伦、李有发、李有才、屈宝鑫、孟宪全、相洪禄、王志远、牛金明、牛金玉、赵富盛、赵文斌、蒋世川、张润忠、宋连元、柴广仁、刘风星、赵培森、祁文藻、曹德江;第八代屈宝珠(1944年至今);第九代闫富盛(1968年5月至今);第十代苏杰(1995年至今)。
  北仓少练老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爱国爱乡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清朝末年,参加过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抗日战争中,第四代传人赵占魁训练二十九军大刀队威震敌胆;抗美援朝战争中,第六代传人杨连弟屡建战功,成为“登高英雄”;第七代传人屈宝鑫烈火中舍身救工友光荣牺牲;赵金良只身一人勇擒俩盗贼。
  北仓少练老会为传承与发展制定了翔实的保护措施:村、镇两级给予赞助,使少练老会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支撑点;设立教练组、技术顾问组、后勤组三个组织,职责分明,任务落实;发展组织,壮大队伍,不但动员老会员归队习武,还发展新会员,培养少年儿童,形成后备力量。
  北仓少练老会现有习武人员百余人,常年坚持习武锻炼,年节出会表演,已成为我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