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道情

  • 上高道情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高道情(第二批省级) 上高道情是流行于上高县域的民间曲艺,形式简便,内容精练,旋律动听。相传明初来上高定居的外籍难民中有一批民间艺人,身背竹筒,配一定节奏敲打说唱,这批艺人定居以后,其说唱艺术经几十代人不断的革新改造和传承,清初又与瑞州道情揉合,...[详细]

上高排字舞

  • 上高排字舞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高排字舞(第三批省级) 排字舞分布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田心镇的斗门,新田、田心,镇渡乡的苑新、洋田等地。关于它的起源,据当地老艺人讲,是清初从湖南传入我县,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排字舞”最初由八人表演,后来发...[详细]

上高十样景

  • 上高十样景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高十样景(第四批省级) 上高十样景主要分布在上高县境内的敖阳街道、徐家渡镇、锦江镇、南港镇、田心镇等地,其中以锦江镇的团结村的表演最为经常,舞得也比较好。据当地老人讲十样景于清初传入我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使用的乐器有碰铃、铃铛、小钹、小...[详细]

石市油茶

  • 油茶,别名茶子树、茶油树、白花茶;油茶属茶科,常绿小乔木。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也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用于工业。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石市现有油茶林面积近4万亩,年产油茶640多万斤...[详细]

铜鼓客家山歌

  • 铜鼓客家山歌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鼓客山歌是赣中艺术园中一朵奇葩。纂表康熙年间,闽、粤、赣南一批客家人迁铜鼓后,客家山歌便在铜鼓广为流传。 铜鼓客家山歌大都反映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人情和男女爱情。由于客家人晚于本地人入迁,只能居住在深山老林,开山垦田,辛苦劳作。他们的社...[详细]

铜鼓七鲤抢虾

  • 铜鼓七鲤抢虾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鼓七鲤抢虾(第三批省级) 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1662—1672年...[详细]

铜鼓棋坪客家狮

  • 铜鼓棋坪客家狮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鼓棋坪客家狮(第四批省级) 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公元16...[详细]

铜鼓太平灯

  • 铜鼓太平灯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鼓太平灯(第三批省级) 灯彩“太平灯”源于一则民间故事。从前有6男2女强盗,来一富裕人家欲行劫,户主已识其底细,但未识破,而是设宴款待、留宿。强盗不忍下手,天亮离别时,户主还赠其8担银两,规劝改恶从善。强盗们后依言,从商发了大财。某年的八月十五...[详细]

铜鼓跳觋

  • 铜鼓跳觋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鼓跳觋(第三批省级) 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山川秀美,民风纯朴,地...[详细]

铜鼓渔樵耕读

  • 铜鼓渔樵耕读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鼓渔樵耕读(第三批省级) 灯彩“渔樵耕读”又名“春牛花灯”,源于湖南的送“春牛”。三都镇张以发在送“春牛”形式上进行了改造、充实,用竹篾扎成牛头,牛尾状,蒙上黑布或黑纸系在身上,每至一家便唱几段花鼓小调,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基础上,增加了...[详细]

脱胎漆器制作工艺

  • 脱胎漆器制作工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第一批省级) 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的生产,靠纯手工操作,工艺复杂。一般有制模、脱胎、上漆、抛光、装饰等几十道工序。主要材料为生漆、桐油、夏布等,制作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生漆、桐油、石膏粉等调成糊状,再均匀地抹在夏布上...[详细]

万载得胜鼓

  • 万载得胜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载得胜鼓,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大型民间吹打乐。整个乐曲主要来源于民间灯彩和民间锣鼓,即从“花灯、龙灯、狮灯、战鼓、十样锦、三百鼓”等锣鼓经中提炼出来的。乐器的编配分打击乐和吹奏乐两组。打击乐有:晋鼓、排鼓、战鼓、堂鼓、班鼓、木鱼、铜铃,...[详细]

万载花灯戏

  • 万载花灯戏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载花灯戏(第二批省级) 万载花灯戏,旧称花鼓灯。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风格独特,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古老剧种。1999年,被列为全国360多个地方剧种之一,入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 万载花灯戏历经“灯戏”“...[详细]

万载花炮制作技艺

  • 万载花炮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载是全国五大花炮传统基地之一,万载花炮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清道光年间,万载花炮便已“通行南北,商贾络绎”;光绪年间,“男妇大小均藉此以资工作”。清末民初,全县花炮专业人员有3000人左右,从业人员达数万人,爆竹庄近千家,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县城...[详细]

万载开口傩

  • 万载开口傩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载“开口傩”又称“跳魁”,是当地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平安的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民众“祀杨吴将军欧阳晃”为傩神,俗称“欧阳金甲将军”。据清道光版《万载县志》载:万载有傩约在元末明初。 万载地处赣西边陲,西接湖南浏阳,古为“吴头楚尾”之地,境内...[详细]

万载罗城扎粉制作技艺

  • 万载罗城扎粉制作技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载罗城扎粉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万载罗城手工扎粉为万载知名特产之一,它以色白如银、条素柔韧、入口爽滑而著称。其加工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其主要产地在罗城镇泰溪河两岸的黎明村、罗城村,黎明村上碓、辛家两个自然村是其发源地。这两...[详细]

万载纸棚山歌

  • 万载纸棚山歌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载,地域广阔,山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有近乎口语质朴、音调粗犷的“急板山歌”;有高亢明亮、热情奔放的“客家山歌”,真可谓山上唱山歌,田里唱田歌,驾船唱船歌,采茶唱茶歌,耍灯唱灯歌。但颇具地方特色的“纸棚山歌”,乡土味尤为浓郁。万载土纸(即...[详细]

万载夏布制作技艺

  • 万载夏布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传,南北朝时期,江西万载乡农蔺思源,发现富有韧性的草本植物苎麻,并将它的表皮剥下,用以编制帷帐,效果很好。此后,万载地区汉族劳动人民逐渐改进绩麻之法,采用纯洁的苎麻纤维织造夏布。万载地区的夏布织造技艺流传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在2008年...[详细]

香花和尚舞

  • 香花和尚舞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花和尚舞是一种佛教法事中超度亡灵的舞蹈,主要由《锡杖花》、《穿九烛》、《铙钹花》三段小舞蹈组成。现流布于我县璪都、罗湾山区一带。该舞在靖安约有300年以上的历史。香花和尚即生活在民间,不受寺庙清规约束,既有法名又有俗名的乡野僧人。《锡杖花》,也叫《破...[详细]

石市夏布

  • 夏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因麻布常用于夏季衣着,凉爽适人,又俗称夏布、夏物。夏布经过独特的汉族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是汉族传统的服装面料。 石市夏布纱质细软,经纬成宜,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秀,不起皱折、不变形。民国初年,石市“夏布岁出六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