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石赛戏

  • 鳌石赛戏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鳌石赛戏属于晋北赛戏的一个分支,流布于阳高县鳌石村及其周边五个乡镇,演出范围遍及山西的晋北、河北、内蒙地区。鳌石赛戏传入年代不详,据当地出土的碑文记载,至少在雍正末、乾隆初年即已有了成规模的赛戏班子,名为“和合班”,在鳌石周边乡村开展娱乐活动,深受当地民...[详细]

水碱

  • 谢家场村北淤泥河畔的河滩地,过去盛产水碱。这里的碱无污染、无毒害,而且功效大。用谢家场的碱熬制豆稀饭,既红且甜。用于蒸馒头虚而白净。谢家场的碱不但本地食用还销往外地。人们常说“谢家场的水碱、岱海滩的盐,庄户人适用又省钱”。每年春季,当地人将碱土扫回,精心加工,过滤熬制,托成碱坨,以便食用和出售。...[详细]

新荣地皮菜

  • 地皮菜是附着寄生在荒野地面上的可食菌类物质。形似木耳、食之像菜,故新荣人称之为“地皮菜”。 地皮菜,在每年“春雷”未开响之前的第一场雨后,采拾的品质最佳。地皮菜可烹炒作菜,也可作汤,尤以作馅料最好。新荣人常以地皮菜拌熟山药丝和韭菜作油糕、包子馅,其味、其色、其香问及吃过的无不翘起大拇指。怪不得...[详细]

阳高布艺

  • 阳高布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布艺属于民间“女红”的一种,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挂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香袋、扇带、荷包、手帕等)、玩具等,流传于我国北方农村地区。 阳高布艺始于清末,主要工艺分为布贴...[详细]

阳高晋北鼓吹

  • 阳高晋北鼓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高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阳高县一带的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辅以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烘托气势的一种传统器乐表演形式,普遍应用于庆典、社火、婚丧、祭祀等民俗事象活动中。 阳高晋北鼓吹历史悠久,早在600年前,滑氏远祖滑玉和作为民间艺人,于明永乐年间...[详细]

杨家将传说(广灵)

  • 杨家将传说(广灵)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家将说唱是流传于山西省广灵县东部与河北省蔚县邻接地区的一部超长的民间叙事艺术作品,它以宏大的篇幅,起伏跌宕的格调,生动传神的表演,畅叙了北宋抗辽名将杨继业一家祖孙九代及其家眷忠勇报国、- 安民的英雄业绩和民族气节。 杨家将说唱文本篇幅巨...[详细]

云州北路梆子

  • 云州北路梆子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路梆子是流布于晋北、内蒙古、冀西北及陕西省部分地区的一个梆子戏剧种,该剧种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唱腔主要以板式变化为主,兼有地方民歌、小曲等。它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在梆子戏声腔剧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路梆子是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山...[详细]

斋斋面花

  • 斋斋面花是一种野生调味品。调佐素菜,素面最佳。佛道称吃素为吃斋。斋斋面花,因其佐素食的调味品,可能据此得名。 斋斋面是多年草本植物。其花谓之“斋斋面花”。多生长在丘陵山坡,沟涧地壑的古荒之中。每到小暑至大暑节期间,白里透红的斋斋面花开遍了新荣的山山坡坡,沟沟壑壑。此时便是采摘的大好时节。  ...[详细]

庄窝墩白麻

  • 庄窝墩过去盛产白麻,而且是优质白麻。优质白麻讲究皮薄而韧,纤维细而长,色泽白而光。要达到这个标准,种植的白麻杆不宜粗壮,而要细长。这就要求种植白麻要在土壤肥沃,保温保水,日照和通风良好的土地上合理密植。同时沤制和晾晒白麻要在流动的活水池及平坦的寸草坪上进行。而庄窝墩村就具备这样的条件。庄窝墩东场地,...[详细]

助马杏

  • 位于马头山下助马堡南门外的河沟里,过去栽满了土杏。助马南沟藏风聚水,气候暖和水质好,属马头山矿泉水系,最适宜土杏生长。土杏易栽培,树令高。助马的土杏虽然“土”,但可与京杏媲美;助马土杏虽不及京杏个头大,但品质好;助马土杏虽不及京杏色黄,但本色;助马土杏虽不及京杏肉厚,但果肉纯真;助马土杏虽不及京杏闻...[详细]

左云楞严寺佛乐

  • 左云楞严寺佛乐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左云县愣严寺佛乐流传于山西省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一带,产生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伴随着僧侣们的唱经及佛事活动发展传承至今。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吸纳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佛曲音乐的元素,并和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步形成的一种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