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刀剪制作技艺

  • 并州刀剪制作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州剪刀亦称“并剪”、“并翦”,《今日太原》第二十章《名土特产》中记载:“并州刀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刀口犀利、钢水分明、锻造坚固而著称于世。在唐、宋时代,并州刀剪的生产,有相当规模,现今大、小铁匠巷,大、小剪子巷,就是当年生产的集中地”。  ...[详细]

传统手工制香技艺

  • 传统手工制香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是百姓供奉神灵、怀念祖先以及宗教活动时必需的供祀用品,山西庙多、寺多,加之表里山河的特殊地貌,使其习俗各异,各种祭祀频繁,制香业也就发达起来。 据历史记载,太原市西里解村手工制香作坊仅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七家。做香的工序是将优质松树、柏树、桦...[详细]

刀拨面和蘸片子传统制作技艺

  • 刀拨面和蘸片子传统制作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刀拨面制作技艺属于山西煮制面食中的硬面制作绝活。刀拨面制作过程主要有和面、醒面、擀面、拨面、煮面等五个步骤。其中,和面是讲究“扎软和硬”的技艺,需要师傅极好地控制水量,凭借经验和手感把面和到软硬适中的程度,保证拨面时不连刀,不拖刀;拨面...[详细]

狄仁杰的传说

  • 狄仁杰的传说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狄仁杰传说是太原小店区狄村民众十分喜爱的口头传统,它以唐代杰出宰相狄仁杰刚正不阿、断案如神为母本,附会演绎出的故事群总称,主要流行于太原市小店区及其周边。近年来,由狄仁杰传说母本而改编的有关《狄公案》、《狄仁杰探案》等电视剧作品更拓宽了狄仁杰传说的流...[详细]

东蒲舞龙

  • 东蒲舞龙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蒲舞龙是流行于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东蒲村及其周边地域内的民间文娱活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太原市小店地区历史上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民众希望得到龙的庇佑,由此而形成了在祭祀和民俗节庆时舞...[详细]

东于架火迎鼔习俗

  • 东于架火迎鼔习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架火迎鼓是一种民间社火活动,主要分布于清徐县东于、西高白、中高白、东高白、水屯营一带,传说是为了纪念三官大帝而设。古时,东于镇高白村一带店铺林立,人们为了来年的生意兴隆,每年正月十五期间都要在店铺门口放一些自制的烟花爆竹以示庆贺。在流传过程中,村...[详细]

傅山拳法

  • 傅山拳法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傅山拳法系我国明清时期的历史名人傅山先生所创,至今在民间已流传了三百余年。 傅山将养生- 八段锦与道家紫微八卦午之精华相结合,创编出傅山拳法。此拳技法多样,姿势舒展,融太极拳与道教健身术于一体,既能养身健体,又具搏击防身之功。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详细]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

  •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俗称“扎小样”。它是伴随着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以木材为原料,以卯榫结构搭建,经过画草图、选料、烤干、下料、作基台、树立柱、成柱网、建梁架、造屋顶、装修、直至油饰彩绘等多道工序组成的传统手工技艺。古代在建造较大...[详细]

晋祠庙会

  • 晋祠庙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祠庙会是流传于山西太原晋源区的一种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它是以晋祠为载体、以祭祀圣母诞辰为由头举办的赛神会。晋祠庙会同时也是晋、冀、豫等数省商业交流的盛会,规模宏大,形式多样,参与庙会的人数众多,也是各种民间艺术展示的总汇。 晋祠农历七月初二为...[详细]

晋阳风火流星

  • 晋阳风火流星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阳风火流星俗称火流星,是一门融杂技和武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风火流星”是一种在绳子两头装上燃烧的木炭在手中舞动的民俗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手持火流星在行进当中或者是在场地上飞快地舞动绳子,使铁笼子在空中飞转,火花四溅,火借风势,人在火中,晚上表...[详细]

晋阳花馍

  • 晋阳花馍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造型独特,它是当地生日寿辰、婚丧嫁娶、祈祷祭奠等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品,最具地域特色。 制作花馍要挑选精细的小麦加工成粉,凭借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将面团制作成造型人物、走兽、花鸟、鱼虫等,上屉蒸制几十分钟,出笼时再彩绘上食用颜色而定型。制作过...[详细]

晋阳三三叉

  • 晋阳三三叉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耍叉,又名舞叉、飞叉等,是一种杂技表演艺术,常常作为民间社火的传统节目留存于各地。山西的民间耍叉内容相似,形式各异,主要分布于晋中、晋南部分县市。 晋阳三三叉流布于太原市晋源区东城角村、西寨村、东庄营村一带,源自古代屯军士兵闲暇时的娱乐杂耍表演,...[详细]

晋中吹打(高家班吹打乐)

  • 晋中吹打(高家班吹打乐)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家班吹打乐是流行于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及其周边地域的祖传民间器乐形式。据传,“高家班”曾是明代宫廷乐队,嘉靖年间,重臣王琼身故,灵柩返回故里太原,皇帝特准宫廷乐队迎送亡灵,并赐疙瘩锣开道,为其葬礼吹奏。后来,这支乐队定居在此,逐渐演变成...[详细]

集义高跷

  • 集义高跷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集义高跷流传于清徐县集义乡代李青一带,分文跷和武跷两种表演形式,其中文跷有“走步”、“蛇脱皮”、“插队走”、“凤凰展翅”、“龙摆尾”等套路;武跷有“跳桌子”、“跳双登”、“单腿跳”、“双腿跳”、“盍拐”、“碰拐”、“翻跟头”、“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详细]

圪咀崖娘娘庙会

  • 圪咀崖娘娘庙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圪咀崖娘娘庙位于古交西北五华里处,始建年代无考。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娘娘庙都会举行传统求神赐子的盛大庙会,俗称拔花花。届时,酬神唱戏三天,求子还花者,摩肩接踵,商贩云集,献花鸣炮,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肇始,庙会筹备组(六村代表组织)开...[详细]

六味斋酱肘花传统生产工艺

  • 六味斋酱肘花传统生产工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味斋是始创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中华老字号,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其生产的酱肉产品是我国传统鹵食。六味斋酱肘花色泽漂亮、气味馥郁、皮嫩肉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而味长,是老百姓合家团聚、佐餐下酒的佳品之一。 六味斋酱肘花以猪之...[详细]

南少林五行拳

  • 南少林五行拳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少林五行拳又名“行迟功”,此拳源于福建少林寺。据《少林五行柔术谱》记载,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寺僧妙丹禅师会此术,寺被火焚,被迫出走。行到直隶(今河北省)通州境内,有李恩元拜妙丹为师学此艺数年,李传其孙李志英,李志英在天津开设镖局,广交天下武林英杰...[详细]

乾和祥茉莉花茶融淬技艺

  • 乾和祥茉莉花茶融淬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乾和祥茶庄是山西茶行的百年老字号店铺,以销售茉莉花茶为主,茶庄的掌柜们在长期摸索实践中,创制了茉莉花茶拼配加工、包装技艺,传承至今。 茶叶拼配加工,即把各种长短、粗细、轻重、批次、质量和产地不同的、等级相当的原料茶相互拼和,使茶叶的各...[详细]

清徐彩门楼

  • 清徐彩门楼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徐彩门楼是一项集民间彩绘、传统手工技艺、古建营造技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主要流行于太原、清徐及其周边地区。“狮子龙灯跑旱船、彩楼当街撑面面”,是在清徐流传久远的民谚。 清徐彩门楼起源于唐代,当时清徐县城叫清源县,交通便利,商铺林立,经济繁荣。逢...[详细]

清徐二鬼摔跤

  • 清徐二鬼摔跤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鬼摔跤又称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二鬼(傀儡道具)进行表演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演员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艺人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二鬼”摔跤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鬼摔跤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自诞生以来,就活跃于节日、庆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