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吴城狗肉

  • 江西九江特色菜肴:永修吴城狗肉。江西九江特色菜肴永修吴城狗肉味浓,香味醇厚,具有滋补壮阳的功效。 原 料 本地土狗、猪五花肉、八角、生姜、干辣椒、大蒜头等 制作方法 用土灶大锅烧,五花肉和狗肉同时下锅,烹成八成熟,调味,下配料,起锅 ...[详细]

竹筒石鸡

  • 原料:石鸡、百合粉、料酒、酱油、清盐、胡椒粉、鲜汤、猪油、味精、竹筒 烹调方法:蒸 工艺流程:石鸡初加工——腌渍——蒸至——成菜 成菜标准:色泽:淡黄 味型:咸 香 鲜 质感:酥烂 ...[详细]

粉蒸鹅

  • 原料:活鹅、炒至粳米、糯米加入八角混到的米粉、花椒、胡椒粉、姜块、葱 、料酒、精盐、熟猪油、清水 烹调方法:粉蒸 工艺流程:鹅——初加工——腌渍拌至——粉蒸——成菜 成菜标准:色泽:未黄 味型:咸鲜 质感:软烂 ...[详细]

易家河柑橘

  • 柘林镇易家河新村地处柘林湖畔,全村共有农户87户、人口325人,柑桔种植面积1000余亩,年产量600余万斤。该村为进一步扩大柑桔种植规模,实行内部挖潜和外部拓展,即对已老化的桔树进行了低改,在周边乡镇租赁荒山或带动周边地区农户种植柑桔,柑桔规模日益扩张。 为进一步打造高标准的产...[详细]

建昌东坡肉

  • 永修县名剑的一种食肉法。相传北宋时苏东坡在建昌(永修古名)农家作客,主人从集市上割肉款待,用稻草扎好,拎着回来,问苏轼:“先生,这肉怎么弄着吃?”苏东坡正在推敲诗句,自顾自地念道:“禾草珍珠吐新香……”,主人理解为“和草整煮透心香”,遂主随客便,如法制作,竟成一道独具特色的地方名菜。 ...[详细]

柘林湖蕨菜

  • 蕨菜是一种野菜,即蕨的嫩茎或嫩叶,亦称“乌糯”。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下阳坡或疏林下。蕨菜味道独特,性凉,食之有去热,利湿功效。柘林湖蕨菜为野生,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北部高丘地区,面积约3000亩,富含粗纤维,蛋白质,有防病、保肝功效,无污染,营养价值高,为餐桌上佳品,是珍贵的天然的绿色食品...[详细]

柘林湖杨梅

  • 柘林湖及周围山上出产的杨梅个大色红,甜中带酸,口味纯正,十分诱人,尤其深受妇女和儿童的欢迎。初夏果熟,在柘林镇有大量鲜果出售,亦有多和加工品常年出售...信息来源:九江政府网(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柘林湖鳜鱼

  • 柘林湖鳜鱼是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的特产。柘林湖鳜鱼,又名斑鳜。其肉鲜味美,富含高蛋白和各种氨基酸、微量元素。 柘林湖山清水秀,湖面宽广,海拔高程20-150米,是江西省最大的人工湖。由于柘林湖水质清新,饵料丰富,给斑鳜的自然繁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使得斑鳜的产量与日俱增。 永修县...[详细]

永修建昌锣鼓

  • 永修建昌锣鼓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修建昌锣鼓(第四批省级) 建昌锣鼓起源于清朝。系永修民间用于正月祭神祭祖、打龙灯、出谱、打醮等。建昌锣鼓由天官头、长槌、撮子头变奏系列、双五槌、单五槌、双凤点、单凤点、一槌、二槌、串槌、水点鱼、报槌、欧槌、跑马头、半边瞧等近二十支曲牌组成。由...[详细]

永修吴城排工号子

  • 永修吴城排工号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修吴城排工号子(第二批省级) 吴城排工号子产生于扎排、放排的全过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种来自于原始的声乐。不同的劳动,有不同节奏的号子。大体按工序可分为扎排、捞排、倒梁、扛排、拉排、传缆、绞车等。扎排号子:是排工将木头扎成底排的号...[详细]

永修杨氏弹花技艺

  • 永修杨氏弹花技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修杨氏弹花技艺(第三批省级) 弹花,又称弹棉、弹棉花、弹棉絮,是一门传统的谋生手艺。我国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此行业。弹花师傅俗称弹匠,弹匠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有木质弹弓(上面蹦着一根牛筋做的弦),木槌、铲头和磨盘等。据元代王桢《农书、农器、...[详细]

永修丫丫戏

  • 永修丫丫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修丫丫戏(第四批国家级) 丫丫戏,江西新近发现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长期来湮没于赣北古城永修县的农村里。没有职业班社,没有专业演员,家家有抄本,人人会演唱,逢年过节,锣鼓一响,三五农民合聚一起便能扮出一台戏剧。剧中旦角素由男性扮演,头扎两丫丫小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