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拔五更

  • 每年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浙南蒲城照例盛行“拔五更”民俗活动。整个活动30多个环节,天天都有出新出彩的节目,不仅有出巡、抢彩球、放烟花等,还有戏曲、音舞、扎灯等多种艺术。届时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地理位置:在浙闽交界的苍南县蒲壮所城,为该地特异风俗之一。及于浙南闽东滨海地区。 历...[详细]

蒲岐抬阁

  • 蒲岐抬阁是温州市乐清市蒲岐一带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有时九月会市上也乘兴闹场,已有600余年历史。蒲岐抬阁扮演的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白水滩”等。每架抬阁起码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华装,肩上、手上、杯上、刀头、剑尖均可立人。“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仔细看...[详细]

巧食

  •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和织女从鹊桥渡银河相会的日子,民间称为“七夕节”。全国各地在这天都有不同的纪念风俗,温州也不例外,麻巧(也有叫“巧食”的)是七夕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 麻巧是用面粉制成舌状糖糕,再撒上芝麻,放锅内油炸后即成麻巧(不过现在的麻巧都用现代的烘焙工艺,而不再用油炸了)。过...[详细]

戚家军鸳鸯阵

  • 戚家军鸳鸯阵为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戚家军鸳鸯阵 鸳鸯阵,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一种阵法。戚继光领导义乌兵抗击倭寇时一种疏散的战斗形式,是适应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战特点等而创制,因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继光为鸳鸯阵,阵十有二人,队长...[详细]

清明饼

  • 以前在清明节前,温州城乡佳佳磨糯米做粉,馅以猪肉、笋丝之类,或嵌以甜糖,俗称“清明饼”。有的人家,还在田采来绵菜、马兰头、苎麻嫩脑等野菜或青草,先炊熟,晒干,磨细作为饼馅,和上米面或米粉,制饼,俗叫“蒿饼”。在泰顺,先一日以鼠曲叶(俗称绵面)或蓬蒿和米粉馅糖为馒头,谓之“蒸糍”。清明日这天不举火...[详细]

清汤白丸

  • 温州有两种鱼丸,有一种不规则,有一种是圆的,后者说的就是白丸,将鱼身剁成鱼蓉制作而成。如今做白丸有机器,方便得很。而在上世纪,只能用手工,将鱼肉放在砧板上剁碎,但这同时也会将砧板碎剁进来,怎么办?大厨们想了个办法,在砧板上先铺块猪肉皮,然后将鱼放在肉皮上切。当时温州酒家的清汤白丸名气在外,供不应...[详细]

青岩傅村迎朱相公

  • 青岩傅村迎朱相公为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岩傅村迎朱相公 江东街道青岩傅村朱相公殿,位于泽山兰盆山下。一字三间,东为中风山公祠和三五义仓。西为路,殿前是大戏台,殿内主要供奉朱相公人像。 青岩傅的朱相公传说是贩卖私盐,说他有十个结拜兄弟,钱三相公和钱瑁相公也在其内,青岩傅从民...[详细]

邱家岸锣鼓

  • 邱家岸锣鼓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邱家岸锣鼓是流传在横峰街道邱家岸村的民间打击乐。原专为舞狮伴奏,后用于舞龙伴奏、喜庆典礼、舞台表演等。 清代末年(约在1910年间),邱家岸农民自发组建舞狮队,每年春节期间,在本地及邻近乡村开展活动。舞狮少不了伴奏,邱家岸锣鼓应运而生。后来,滚龙...[详细]

七月十五汤和节

  • 七月十五汤和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湾“汤和信俗”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龙湾区第一个非遗项目入选“国遗”。 600多年前,明朝大将汤和(1326年~1395年)率领官兵来到温州等东南沿海修城筑堡,抗击倭寇侵扰。为了纪念汤和的丰功伟绩,缅怀抗倭将士...[详细]

芙蓉蝤蠓

  • 蝤蠓,其实就是青蟹,这道菜的重点在于蝤蠓要活的,完整的。加青菜、鸡蛋为辅料,以及加鸡汤、绍酒、精盐、味精、熟猪油等调味品。次菜形状完整,蛑壳色红油润,蛑肉洁白鲜嫩,衬以黄色的鸡蛋和绿色的青菜,互相映衬,色味俱佳。在温州本地,蝤蠓的吃法其实还有很多,但相比起来,芙蓉蝤蠓胜在名字优雅,以花自比,餐盘...[详细]

瑞安曹村元宵灯会

  • 瑞安曹村元宵灯会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群众性民俗节庆活动,始于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曹村人为庆祝曹逢时首登进士第,家家户户举岁星灯。从此相沿成习,历数百年而不衰,而今已成为融庙会、物资交流、文化活动等内容于一体的民俗活动,通常从每年的正月初十开始至元宵之夜,花灯齐出,环镇- ,高跷、旱船上阵,...[详细]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

  •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为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是指该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内服和外用)等传统炮制技艺,尤以丸剂和膏剂的炮制技艺最为著名。该堂的玉屏风少儿清膏、祖传秘制疔疮膏、传统手工泛丸、传统中药穴位敷贴等中药炮制技艺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详细]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技艺

  •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技艺为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技艺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制作技艺具有严格的管理和规范,从选材、炮制、配料到制膏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程,独成一家。浸膏以铁皮石斛为君药,灵芝、西洋参提取物为臣药,凉而不寒,滋阴而不抑阳。 历代名医对铁皮石斛的使用可追溯至《...[详细]

山头麦

  • 学名其实叫羊栖菜,是一种海里长的海藻,按常理说它是上不了大台面的。可是我们就是喜欢这‘土’味,洗干净它也得花段时间,可以凉拌也可以加点咸菜下锅炒,味道都不错。信息来源: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详细]

石夫人的传说

  • 石夫人的传说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夫人传说流传于温岭、黄岩一带。传说中的石夫人是海边一个穷寡妇,她在赶集中认识澄江边来的石陀人,彼此相爱。为了摆脱有歹心的族长,她在雨夜中背着女儿逃奔,去找石陀人。路过五龙山时,鸡鸣天亮,无法隐身,一气之下化为石头。石陀人闻讯,悲愤地久久痴望,也化为...[详细]

石桥头八蛮舞

  • 石桥头八蛮舞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蛮舞是流传在石桥头镇的一种民间灯舞,俗称“滚八蛮”。八蛮即八兽:麒麟、狮子、老虎、独角兽、赖豺、白象、犀牛和狮子吼。 石桥头街元宵迎灯历史久远,民间灯舞“滚八蛮”是当地元宵灯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流传至公社化时期。文革期间“滚八蛮”被禁止,直...[详细]

石桥头米塑

  • 石桥头米塑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桥头米塑是指分布在石桥头镇,用米糕捏制各种动物(俗称糕人糕马)的手工技艺。石桥头米塑的具体作品有:麒麟、狮子、独角兽、白象、老虎、狮子吼、犀牛、獭豺和十二生肖中全部动物造型。 石桥头米塑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米塑糕人糕马有祈求吉祥之寓意。...[详细]

石塘小人节

  • 石塘小人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塘小人节是石塘、箬山一带,在七夕当日为16岁以下儿童向七娘妈祈愿的节日。该节日具有明显的闽南文化特性,与台南、高雄等地供奉织女“七娘妈”彩亭相类似。 石塘先民于300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落地生根,因当地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该习俗300多...[详细]

十字莲花

  • 十字莲花为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字莲花 廿三里街道莲花班始创于1929年秋,领头人陈云轩,共11人参加。全以青年人为主。步调以马步为主,迈得有劲,功力要好,手脚有限度,以乾隆皇帝游山东和游街莲花二部为唱腔,1942年由陈心田组织的莲花班,参加人员十一人,除2人健在外,其余人员均...[详细]

首饰龙

  • 在乐清、永嘉等地,盛行着一种叫“首饰龙”的龙灯。它和其他龙灯不同,全身不是呈龙形,而是依照渔船结构,整个架子是以一条弧形木条作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船长3米、宽2米、高3米左右。前有龙头,在龙头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后有龙尾,中间“龙身”上有5—7层楼阁,上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