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

  • 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发源于永济市张营镇,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酿造历史。山西晋南地区多产谷子等杂粮,百姓农闲时,用自家的杂粮酿上几缸米醋,供家人食用,剩余的送给亲朋好友。清嘉庆年间,张营镇常里村有一李姓举人,进京时带了一坛子自制小米醋,让在京城里的达...[详细]

中药炮制技术(山西颐圣堂醋制药材)

  • 中药炮制技术(山西颐圣堂醋制药材)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药材的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也是去除毒性、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是晋商发祥地之一。当地...[详细]

中医养生术

  • 中医养生术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芮城中医养生术是尉氏先祖在继承吕仙(吕洞宾)古法诊病的基础上,以九峰洞宾“内经图”、“修真图”为先导,依据“吕祖药签”、“灵宝毕法”、“脉理奥旨详解”的原理,演化而形成中医养生诊疗法。 芮城中医养生诊疗法包括:1、利用其流传下来的各种验方,丹丸治...[详细]

中庄秧歌

  • 中庄秧歌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庄秧歌流传于阳城县润城镇的上庄、中庄和下庄三个自然行政村,解放前,上庄、中庄和下庄统一为中庄村,根据属地命名为中庄秧歌。 中庄秧歌产生于何时,无法考证,根据老人讲,很早以前就有人哼唱,但中庄秧歌的复兴阶段还得从解放前夕(1946年)算起。当时解放...[详细]

绛州木版年画

  • 绛州木版年画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绛州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朝中叶,是在传统雕刻印刷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历史上的绛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齐名,代表作有《春牛图》、《四季美人》、《猴子抢帽》、《馗头》等等。 绛州木版年画...[详细]

绛州皮影戏

  • 绛州皮影戏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戏,即皮影戏,又叫“灯影子”,是用牛皮雕刻人形物状,借灯光在幕布上显影的一种民间戏剧,相传源于汉代。诗载:“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唐、五代时,佛僧以素纸剪刻影人,诵法念经,超度亡灵。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详细]

绛州剔犀髹饰制作技艺

  • 绛州剔犀髹饰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为雕漆工艺之一。雕漆始于唐代,剔犀定型于宋代。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是将朱、黑、黄等二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一层一层的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约0.3-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详细]

砖雕(山西民居砖雕)

  • 清徐县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部,属于太原市管辖。穿境而过的汾河与潇河,为清徐这个文明而古老的地方沉积了优质丰厚的砖雕烧制土壤。在境内都沟新石器遗址、马峪古文化遗址中,相继出土了大量灰陶、黑陶和彩陶。经专家鉴定,出土陶器属仰韶文化,这说明早在夏商之前,清徐先民已经掌握制陶烧砖技艺。 隋、唐、宋、元以...[详细]

庄窝墩白麻

  • 庄窝墩过去盛产白麻,而且是优质白麻。优质白麻讲究皮薄而韧,纤维细而长,色泽白而光。要达到这个标准,种植的白麻杆不宜粗壮,而要细长。这就要求种植白麻要在土壤肥沃,保温保水,日照和通风良好的土地上合理密植。同时沤制和晾晒白麻要在流动的活水池及平坦的寸草坪上进行。而庄窝墩村就具备这样的条件。庄窝墩东场地,...[详细]

转九曲

  • 转九曲 清代中期在交口境内的大麦郊、前后务城一带元宵节前后就流行一种串黄河(转九曲)的文娱活动。九曲即九曲黄河阵,就是用365根根插摆好弯弯曲曲的方阵。这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沿岸古代一种流传广泛而久远的民间娱乐活动。据了解,在古代转九曲是祭祝活动的一种形式,意在祈求一年365天事事如意,日日...[详细]

助马杏

  • 位于马头山下助马堡南门外的河沟里,过去栽满了土杏。助马南沟藏风聚水,气候暖和水质好,属马头山矿泉水系,最适宜土杏生长。土杏易栽培,树令高。助马的土杏虽然“土”,但可与京杏媲美;助马土杏虽不及京杏个头大,但品质好;助马土杏虽不及京杏色黄,但本色;助马土杏虽不及京杏肉厚,但果肉纯真;助马土杏虽不及京杏闻...[详细]

走兽高跷

  • 走兽高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走兽是稷山县阳城村一种独有的汉族舞蹈表演形式,每逢农历闰年正月廿九举办庙会时为祭祀火神而献演,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自清雍正年间开始盛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高跷走兽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需要两个演员通力合作,将制兽艺人的精湛技艺与...[详细]

左权剪纸

  • 左权剪纸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左权县位于晋中地区东南部,太行山主脉西侧,此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全国著名的“歌舞之乡”,素有“民歌海洋”、“小花戏之乡”的美誉,曾被命名为“山西省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左权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以不同手法反映了各个历史...[详细]

左权五里堠

  • 左权五里堠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马,俗称“跑竹马”,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社火表演形式,一般出现在春节、元宵节闹社火活动中,现已拓展至节庆、- 、开业、庆典等场合。 左权五里堠竹马表演不拘形式,唱念作打以剧目要求而定,唱词以七字句、五字句为主。演员可以即兴发挥,现编现唱,抓住什...[详细]

左权小花戏

  • 左权小花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左权小花戏是产生于山西省左权县,流布于左权县及其附近的榆社、和顺部分地区的一种汉族歌舞小戏。其风格为:一步三颠膝要颤,上下起伏似波澜,轻盈灵巧扭摆甩,拧身转体臂划圆,欢抖彩扇如蝶舞,神韵要随意境迁。 左权小花戏(即“文社火”)当起源于明初或宋、元...[详细]

左云楞严寺佛乐

  • 左云楞严寺佛乐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左云县愣严寺佛乐流传于山西省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一带,产生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伴随着僧侣们的唱经及佛事活动发展传承至今。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吸纳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佛曲音乐的元素,并和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步形成的一种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