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中国特产> 湖北省> 宜昌市> 兴山特产

兴山地花鼓为

兴山地花鼓   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是流传在宜昌市域秭归、兴山、宜昌等县的汉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据老艺人祖辈相传推断,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一周二岁打花鼓,打到九州十三府”的台词唱腔来看也说明了它源远流长。
  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仅限于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狮子”、“龙灯”、“彩莲船”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喜闻乐见。这种文化习俗后来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民间操办红白喜事也打起花鼓子来。
  地花鼓多为两人表演,一旦一丑(扮成一对情人或一对夫妻),旦角自古来是男扮女装,后才发展为男扮男,女扮女;也有四、六、八人花鼓,男女成双。表演时丑执行折扇,旦执绸巾,不扮演人物,无情节贯穿,有小鼓、阴锣、大钵、马锣等击乐伴奏。锣鼓声中先由丑角出场,手持折扇,咏罢介词(登场诗),接着与锣鼓班子搭白,与观众交流,插科打浑,有固定的台词,也有即兴创作的,然后请出旦角边唱边舞。丑角表演诙谐、大方、旦角表演含蓄、羞涩。
  地花鼓表演的内容大多是劳动和爱情生活,如“数花”、“探郎”、“奴在1闷沉沉”、“十二个月”、“五更”、“十爱”等,也有唱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如“乌鱼招亲”、“玉堂春”、“一出宝台面朝东”、“一进门来把脚跌”等,有的内容是恭贺、祝福之词,这类大多是即兴创作。
  地花鼓舞蹈动作新颖,节奏明朗,动态优美,舞蹈性强,有固定的步伐和造型。特点是下沉、扣胸、稍曲膝、扭腰、晃肩、绕扇花等。无论调度和造型,旦、丑角都相距很近,来往舞时“背靠背,面对面”,不能超过一条板凳的长度,所以表演不受场地限制,堂屋、稻场、屋场、阶檐均可演出。
  地花鼓音乐唱腔多采用民歌小调,没有固定的曲牌,因而造成唱腔自由化的特点,加上各地艺人把自己熟悉的民歌小调大量渗入使用,又使地花鼓更为生动丰富,结构完整。各地的地花鼓虽同出一源,但风格特色各有差异,有代表性的如秭归三闾花鼓子、茅坪建东花鼓、两河跳花鼓、新滩琵琶丝弦、兴山南阳地花鼓、榛子地花鼓、古夫地花鼓、高桥地花鼓和宜昌平善坝地花鼓、莲沱地花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