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中国特产> 山东省> 莱芜市> 钢城特产

莱芜梆子为

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中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艺术。莱芜梆子以莱芜为中心的鲁中腹地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具有很强的心理凝聚力,它代表了爽直粗壮的泰沂山区人民的性格特点。因此深受山东省莱芜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家乡戏”。2008年,莱芜梆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莱芜梆子的剧种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由流行于鲁西南一带的梆子腔演变而来;二是由徽班传授;三是由徽戏和梆子腔结合而成。这几种说法虽都有一定的形成因素,但渊源关系与河北省赞皇丝弦却很相近。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徽戏班奉调入京献演,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接踵进京,其它许多徽班也纷纷向此开拓。1850年(道光三十年)前后,徽班“老阳春”沿运河、顺驿道流入泰安一带,后来在泰安西南程子寨定居。在此前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经河南流传到汶上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地梆子腔。这种梆子腔粗犷高昂,比徽戏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因而影响不断扩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争取观众,以利自身发展,“老阳春”便逐步全盘吸收梆子腔这个艺术形式,开始了新的探索。在相当长的演出活动中,历代班社都是徽戏和梆子戏同班并存,但不合二为一,演员既能演唱这一声腔的戏,又能演唱那一声腔的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越来越多,受当地方言、习俗和群众爱好的影响越来越深,便逐渐改为以演唱梆子戏为主,徽戏的成分日益减少,以致绝迹。而被徽班吸收的梆子腔也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清朝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爆发,为莱芜梆子的兴盛阶段,专业班社数量可观,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流行区域不断扩大。
  莱芜梆子唱腔的显著特点:一是高亢雄壮、气氛热烈,特别是男腔用假声翻高、往里吸气演唱的“立嗓”,和女腔的尾音翻高八度、使用假声演唱的小嗓,称为“讴腔”,清亮高昂,余音萦绕,不论是反映兴致勃勃的情绪,还是表现气愤难忍的心情,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旋律朴实,行腔流畅,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以及较长的花腔拖腔,演唱起来吐字清晰,节奏明快,如唱似说,质朴自然;三是长于体现正剧,特别是喜剧气氛。
  莱芜梆子表演的主要特点:一是粗犷豪放,长于夸张。花脸,特别是二花脸的“推圆场”,手掌撑开,前后推动,整个身体随之大幅度地前仰后合,靠旗前后摆动,推之见勇,动中见猛,舞台人物勇猛威武的形象栩栩如生,气派很大;二是朴实生动,生活气息浓厚。特别是小旦的台步,稍大而节奏稍缓,整个身躯从头到脚十分协调地一起扭动,上下浑成一体,酷似旧时代的农村少女,使人感到亲切、生动,别具风味;三是边唱边舞,长于刻划人物,体现剧情,塑造舞台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
  莱芜梆子的场面主要包括伴奏、板式和曲牌。传统的伴奏乐器分为三大件,大胡琴、作棱月琴和三弦,为了克服乐队音色高、嗓尖的弱点,后来去掉三弦,增加中音板胡,调式定弦同大胡琴,但比它低八度,组成了新的“三大件”。其他伴奏乐器有笛、笙、二胡等。1974年起,还将西洋乐器中的大贝司、大提琴、黑管、长笛等列入乐队编制,加强了低音区,增加了音域厚度,改善了音色质量。打击乐器的配备:除用空心檀木制成的梆子外,其余与京剧基本相同。其演奏特点,除配合唱腔板式的“打头”还保留它固有的风格外,其余“打头”(包括演员造型和武打等)已大量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优势部分,较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莱芜梆子使用的板式共有29个,其中老一代班社传下来的27个,即大慢板、中慢板、快慢板、过眼腔、哭剑、慢流水、快流水、垛板、吊锣、快梆子、慢梆子、光才光、紧垛子、顶帘子、慢乍黄、快乍黄、大起板、大载板、小载板、紧板、哭迷子、金钩挂、呱达嘴、一串铃、娃娃腔、小放牛、大锯缸。排练剧目《红柳绿柳》时,在红柳《我要绣》的唱段中,新创了一个类似豫剧二八板的板式,定名为“柳板”;在《拐磨子》一场戏里,新创了一个3/4节奏的板式,定名为“柳调”。
  莱芜梆子的曲牌比校丰富,已收集到的有117个。其中主要是老一代班社流传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后来新创作的。大体可分为唢呐曲牌、丝弦曲牌和笛子曲牌三大类。
  莱芜梆子包含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据1954年调查,莱芜梆子的传统剧目有267个。其中梆子剧目164个,徽调剧目103个。基本剧目称为江湖十八本,其中《两狼山》为梆子腔,《烧战船》等为徽调。
  莱芜梆子历史上属于民间艺术,以莱芜、泰安、新泰为主要活动区域,后来流行于东至日照,西至平阴,南到临沂,北抵济南的广大区域内,但以在莱芜、泰安,新泰、沂源影响最深。在当地流传着“跑断腿,磨破脚,还不知赶上磨旦子(莱芜梆子著名老艺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谣,可见其魅力之大,影响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