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中国特产> 福建省> 莆田市> 涵江特产

涵江车鼓为

涵江车鼓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涵江车鼓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涵江车鼓,原名“镲锣鼓”,是涵江特有的民间打击乐。传说从宋代“菩萨乞草”开始,每年腊月二十四,小孩打锣击鼓乞柴草为菩萨烘脚起烙,预示来年生活更红火。它由直径近1米的牛皮鼓、数十对直径0.5米的大钹、数面平锣和号称“童子圈”的凸脐锣组成。车鼓在击打时受大鼓指挥,鼓点自然、圆润,钹声清脆铿锵,间以锣声,和谐而悦耳,时而高昂激烈、时而悠扬流畅、时而深沉含蓄。鼓手、钹手、锣手等身着战衣,头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缨,腰束英雄结,脚登粉底靴,紧袖裹腿,服饰色彩艳丽,洒脱不俗,全然一副将士风度。车鼓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行进间表演,整个队伍编排有序,在前进中表演,还有伴随节奏变化穿插舞蹈动作;二是广场表演,钹手边击打边舞蹈,随着节奏的起伏组成种种造型,把车鼓的虎劲、猛劲、狂劲充分地体现出来,使观者眼花缭乱。鼓阵布列有序、气势磅礴、矫健刚劲、热情奔放。熟练的鼓手能击出十几种鼓点,随着鼓槌的起落,敲鼓边,击鼓心,震鼓帮,忽而急如流星,忽而缓似流水,不断变幻花样,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妙趣横生。锣手双手各执重十几斤的大钹,收腹挺胸,上下翻飞,击出富有节奏的韵律。涵江车鼓在民间流传,明代时,“草锣鼓”发展壮大,鼓点规划统一,形成一定乐器配套,称为“镲锣鼓”。直到清末,鼓面越来越大,需要两个人抬。解放后,道路越来越宽,把鼓装在车上更为方便,改称“车鼓”。涵江男女老少都打车鼓,几乎每个街道居委会、自然村都有一支车鼓队,全区共有260多支车鼓队,他们以车鼓庆丰收、贺喜事、迎神、赛会、接贵宾等。至今,涵江车鼓队表演仍遍布城乡各地,是一项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