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中国特产> 江西省> 赣州市> 大余特产

大余南安罗汉舞为

大余南安罗汉舞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余南安罗汉舞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余南安罗汉舞(第三批省级)
  南安罗汉舞俗称罗汉送喜,是大余县仅有的祈神求子的民间舞蹈。南安罗汉舞的形象塑造和表演形式都是很奇特:由罗汉头、猴子、罗汉崽三种形象组成,共二十多人表演,表演者大多是少年儿童。罗汉头由一成年人扮演,他象征神灵,并集男女两性于一身:如罗汉头头带假面具,假面具上画有雪白的眉毛、胡子、寿须,是一个大慈大悲、笑容可掬的男性形象;但体态肥硕,特别是腹部和臀部隆起,又拟女性怀孕状。在情节表演中,罗汉头有“迈老人步”“捧腹”、“捧臀”“抖袋播崽”等动作。罗汉头迈老人八字步踩台是选择播罗汉崽到民间的地点。“捧腹”“捧臀”动作是表现罗汉头即将生罗汉崽的喜悦心情。罗汉头播崽时,将罗汉崽装入人种袋里,然后双手举起人种袋,将罗汉崽撒播人间。猴子由一精灵小孩扮演,系罗汉头的丈夫。据老艺人说我们人类是猴子与神仙0而生的,在舞蹈表演中可足见这种夫妻关系。如其中有猴子与罗汉头碰臀0的情节与动作。另外十八个小孩扮演罗汉崽(有时人数可多可少),罗汉崽象征男丁,故有罗汉所到之处均人丁兴旺的说法。
  南安罗汉舞是大余县绝无仅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在表演程序上形成了先舞罗汉,后舞龙灯,同一场先后表演的习惯。俗称舞罗汉是送喜(即送崽),称舞龙灯是麒麟送子,这些都表现了当时人民求子心切的愿望。
  罗汉舞是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独有的一种民间舞种,又称罗汉送喜,起源于明末清初。它在表演程序上形成了先舞罗汉,后舞龙灯,同一场先后表演的习惯。舞罗汉是送喜(即送崽),舞龙灯是麒麟送子,表现了当时人民求子心切的愿望。
  罗汉舞来源于一个传说:古时南安镇清泉坊世居着吕、张两大姓。吕家多子家贫,而张家多女富庶。两家虽互为邻居,却常在重大节日时互相抬杠。一年春节,张家叫女婿用元宝垫桌子吃年饭,而吕家则叫众儿子用肩扛桌吃饭。后有和事佬出来调解,两家不计前嫌,每逢节日必出节目,敲锣打鼓模仿原来情景。由于他们祖先信奉大肚罗汉,敬罗汉以求多生子,所以称为罗汉舞。
  几百年来的流传,使罗汉舞逐渐成为大余县南安镇村民春节、元宵、端午等重大节日最受欢迎的民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