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中国特产> 四川省> 巴中市> 南江特产

巴山背二歌为

巴山背二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山背二歌”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是随着巴山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而产生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从事长途背运的人叫“背0”或“背二哥”,把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所唱的山歌叫“背二歌”或“巴山背二歌”。一代又一代大巴山人在米仓古道上,背运粮草或运输武器或背运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质交换。他们像马帮、驼帮一样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往返于川陕两地。巴中境内的古道有由巴人在三千余年前开通的“巴岭路”、“大行道”、“米仓道”,北通陕西梁川、南郑,直达关中平原西安,下通巴州直延重庆。外有北起陕南汉中经壁州(今通江)、江口(平昌)后由水路到绥定(今达州),直达重庆的“汉中古道”,再往北上延到关中平原西安的“长安古道”;以及由陕西洋州,西乡南下到四川壁州的“洋壁古道”等数条连通川陕的南北交通要道。巴山背二哥一代又一代翻越巴山,长途跋涉在这些古道上,为推动川陕物质交流、经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现存于陕西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一块石碑上,有一幅宋代工匠仿原碑图刻的《玄奘取经图》,图中玄奘背经书所用的工具与今天巴山背二哥所背的“背架”一模一样,说明唐代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背架”这种运输工具了。
  《巴州志·风俗篇》载:“康熙雍正年间,春田栽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今,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由此说明,在劳动中歌唱可使人忘其疲劳,因而从事长途背运的巴山背二哥唱山歌,消除疲劳现象也出于自然并一直延传至今。作为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动地反映了背二哥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演唱,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有歌颂勤劳勇敢、劳苦艰辛内容的背二歌;有歌唱背运工具,歌唱劳动的背二歌;有反映为消除疲劳而专唱风流歌为内容的背二歌等等。如:“高高的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要想翻越巴山顶,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背上千斤翻巴山,铁打腰杆都压弯,打双赤脚路难走,七十二道脚不干。”又如:“拐扒子儿二尺小,上坡下坡离不得它,过河踩水探探浅,亲生儿子不如它。”
  “巴山背二歌”是由长期从事货物背运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庞大的背运队伍在漫长的背运途中更唱迭合,相互学习交流,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式传承,由于背二歌旋律优美,情趣盎然,故在民间广泛传唱。
  “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如:弯弯背架像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坡才团圆。“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外,还有像巴山其它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之一。如果背二哥们歌唱自己的生活,其衬词往往只有“贤友儿”、“情兄儿”等,这类衬词指背二哥们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歌,其衬词则为“贤妹儿”、“情妹儿”或“情哥儿”。“巴山背二歌”的调试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嘿!”
  通江河,南江河,我是巴山背二哥。
  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
  晚上歇在幺店子,还有贤妹来捂脚。
  打杵就把山歌唱,人家说我穷快乐!
  巴山背二歌的歌唱题材内容广泛,涉及天上、地下、人间、神界,男女爱情,时政褒贬……,特别是歌唱爱情的内容极为丰富。这与背二哥沉重背运的艰辛有关,他们用情歌来消除劳动中的疲劳。正像背二哥所唱的:“一天不唱那东西,天上太阳不偏西。”
  巴山背二歌的语言诙谐、风趣,均为即兴创作,多用双关语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正像背二哥在路途中发现中年妇女,过跳蹬踩水时向对方发出挑逗的对唱那样:
  背二哥:河里涨水水浪沙,妹过跳蹬儿眼发花;你是哪家大小姐,要不要我来把你拉?
  女答:对门哥哥莫来拉,我是蜜蜂扑过的花;我已开花结过果,莫要在我身上想办法。
  按人类学家的话说,巴山背二哥是“智商”与“情商”均较高的普通劳动者。他们见到生活中的事都可以用歌唱出来,哪怕是口头即兴创作,文人作家要想修改他们的作品都比较困难。一次采风中,笔者跟随一队十人的背二哥队伍,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中同行了一天的毛狗小路。已是下午两点过了,背二哥们行进在凉风垭下深山槽沟里的上坡路上,天热、肚饿,几位年轻的背二哥在后面掉队了,一位似领导的老背二哥在路前打杵放声高歌:
  叫声腿杆你莫火巴,上坎就到凉风垭,
  店老板娘等着你,敞开胸怀在喂娃娃,
  你要想吃她那热馒头,你就慢步慢步往上爬!
  山歌声还在山谷中回荡,只听那十根打杵子上的铁钉,在石梯路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知不觉地背二哥们就爬到了凉风垭那小小的幺店子。
  “巴山背二歌”的历史价值:它是巴山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巴人历史的依据,是承载巴山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歌词多用赋、比、兴手法,生动形象传神,所表达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不可言;其旋律清新流畅,唱腔高亢明亮,风格粗犷豪放,极具地域特色。60年代初,重庆市歌舞团、四川省歌舞团、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到巴中采风,曾编排了舞蹈作品《巴山背二哥》和声乐作品《巴山背二歌》,原生态的“巴山背二歌”曾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