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中国特产> 河北省> 秦皇岛市> 昌黎特产

昌黎民歌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民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昌黎民歌是昌黎人民世代承传下来的一种民间小调,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末民初,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军阀混战,昌黎几经战火的蹂躏,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困境中借助于唱来抒发内心的忧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形成了曲调凄婉、如泣如诉、乡土气息极为浓厚的演唱风格,奠定了群众喜闻乐见,久唱不衰的民歌艺术形式的基础。如《冯奎卖妻》《1》等近百首民歌曲调,成为平民百姓诅咒黑暗、鞭笞现实、辨明爱憎的表达方式。
  昌黎民歌有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生活4种类型。对这四类内容的演唱各有技巧,有的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有的声里传情,通过“绣”“画”来描述人的心理变化,但都强调用“土嗓子”演唱,突出“味儿”。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劳动中呼喊而带有音乐的口号。其中渔民号子为渔民捕鱼拉网所用,它有昌黎调、山东调和团林调之分,其中昌黎调流行较广。昌黎调的渔民号子,其曲调分为起钩、拉大绳、拉网片、拉大力杠和拉大兜5部分。开始乐感凄惨悲壮,接着越喊越紧,上、下腔一对一合,曲调变化复杂,音乐性强烈。搬运号子是搬运工人在搬运笨重物件时所喊的号子,有入囤号、拉大件号、搬捣圆木号等等;曲调富有鼓动性和粗旷性,气壮山河。夯号子是人们建筑基础打夯所喊的号子,一人领、众人合。领唱者见景生情,顺口编出风趣、诙谐、鼓动同心协力的唱词,节奏感极强。
  故事传说主要演唱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内容大多以当地的人和事为主。如《韩湘子出家》《闯关东》等。其特点歌词较长、趣味性浓厚、曲调多有反复。
  爱情类民歌大多反映男女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自由追逐爱情和抵制封建婚姻制度。曲调丰富,优美动听。演唱者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生活类民歌主要是从各个角度反映群众生活。有的讴歌劳动,有的叙述人际关系,有的反映节日的欢乐,也有一些通过演唱琴、棋、书、画、刺绣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其中也包括小商小贩的叫卖调和能工巧匠的街头吆喝调。这类民歌曲调多变、朴实流畅,生活气息浓厚。
  昌黎民歌有秧歌调、单口唱和对口篇3种演唱形式。
  秧歌调也叫秧歌绺子、打风流,主要是在群众扭秧歌时演唱。其特点是高昂喜悦、活泼风趣。结尾前加有咚呛依咚呛的锣鼓点或哎咳哎咳哟的衬词。演唱中有的指名道姓对唱,一问一答;有的分组对唱。
  单口唱也叫昆腔曲,由一人单独演唱。大多活动在村头院落,只用一副竹板自打自唱。其特点是曲调连贯完整,内容大多是叙述故事。
  对口篇由东北地区的二人转转化而成。分为蹦蹦调、划拉调和哼哼调三种。由二人对唱、一问一答。后来随着表演艺术的不断创新,逐步增加乐队伴奏,边舞边唱。唱腔圆滑,姿态活泼。
  昌黎民歌在境内的流传,由于地区环境不同,其分布各有特色。南部地区以秧歌调为主。又因与乐亭相邻,民歌与皮影、乐亭大鼓的音调融合一起,用徵调式较多,转调的曲子较少。西部地区与滦县、滦南交界,两县技艺相互交流,以单口唱和对口篇为主。东部沿海则盛行劳动号子。各类民歌都强调土嗓子演唱,要有乡土味儿。在唱腔运用上,要准确掌握好卷舌音、嘟噜音、颤喉音、喉鼻音、控制音、补字音、滑音、装饰音和重尾音8个环节的技巧。
  建国后,昌黎民歌在历经千百年的压抑后获得新生,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进入了挖掘、整理、继承、创新的阶段。共搜集传统民歌155首,劳动号子7首,叫卖调5首,抗日民歌22首,总计189首,出版《昌黎民歌选》。在历次老艺人采访座谈会上,深入研讨昌黎民歌的产生、沿革、活动情况、区域分布及演唱特点。先后加工整理出《拣棉花》《茉莉花》《绣灯笼》《小看戏》《游南关》等一批优秀作品。1953年,在参加河北省文艺2002年后,昌黎民歌《茉莉花》又被中央电台制成光盘向全国播放。2006年,《昌黎拉网调》在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中荣获二等奖。2007年,昌黎民歌又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