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仁布与吉门索

  • 拉仁布与吉门索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用土族口语创作并演唱,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群众中相沿传袭,至今仍为活态的口头文学形式。 这部民间文学作品用生动的形象、深沉悲壮的语言及讲唱的形式记述了穷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妹吉门索的爱情悲剧,两人从雇主关系发展到...[详细]

七里寺花儿会

  • 七里寺花儿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里寺峡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南古鄯镇境内的小积石山麓。在这里举行的花儿会至少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八方群众盛装举伞结伴而来,六七万人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 七里寺花儿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化盛会,演唱者均为民间歌手。演唱形...[详细]

撒拉族婚礼

  • 撒拉族婚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活动。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半年多时间。在撒拉族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敬献“羊背子”等古老...[详细]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

  •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指的是在我国撒拉族特有的建筑形式——篱笆木楼的传统营造方法。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是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故得名篱笆楼。2008年,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约13世纪(元初)时,撒拉族从撒拉克...[详细]

瞿昙寺花儿会

  • 瞿昙寺花儿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据考证,瞿昙寺花儿会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开庙会起,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详细]

土族婚礼

  • 土族婚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助土族地区流传的土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土族婚礼习俗是土族人民通过与自然界的斗争和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载歌载舞活动中完成的,是土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婚俗分几个步骤,第一步说媒,第二步定亲,第三步讲礼,第四步就是结...[详细]

土族纳顿节

  • 土族纳顿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土语原意为“游戏”,关于它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有学者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青海三川地区的官亭、中川等七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