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软儿梨

  • 皋兰软儿梨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软儿梨又名化心、香水,它是严冬季节深受人们喜爱的梨中佳品。其清香、醇甜、冰凉、爽口、沁人心脾,一人口使人顿感神清气爽,痛快不已。 皋兰软儿梨又名化心、香水,它是严冬季节深受人们喜爱的梨中佳品。其清香、醇甜、冰凉、爽口、沁人心脾,一入口使人顿感神清气...[详细]

七里河百合

  • 七里河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特产。被誉为百合之乡的七里河区拥有4.28万亩的百合种植面积,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链,而百合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一定成果,百合营养粉、营养麦片、百合果酥、百合醋已成功上市,百合枣粉、百合花、百合芽菜、百合鸡等新产品已研发成功。 兰州百合是甘...[详细]

苦水高高跷

  • 苦水高高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省永登县苦水街高高跷,起源于元末明初,到现在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高高跷是当地一门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艺术,也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一个传统的保留节目。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跷,排成长队,在太平鼓队强大阵...[详细]

苦水拉条子

  • 苦水人好客,给亲朋好友做一顿拉条子,是传统意义上最高礼节的待客之道了,这是充满乡愁的“苦水印象”之一。 做好拉条子有三个讲究:一是要和面,把适量的面加合适的水,再把揉面的功夫做足,捂严盖实,让面“醒”好,精道好拉;二是汤要调好,切出匀称的洋芋丁丁,用臊子炒出来,加水,调料,熬熟;三是面要拉...[详细]

苦水社火

  • 苦水社火是丝绸之路沿线最壮观的民俗活动之一,于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当日表演,集中了高高跷、太平鼓等经典节目。表演之时,演出人员就有几千人,观众就更多了,簇拥在乡村的道路上,场面宏大,人山人海,蔚为壮观。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生创作的巨幅水墨长卷《苦水社火》,长达31米,是他在丝路沿线...[详细]

苦水太平鼓

  • 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苦水太平鼓则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鼓的鼓身为木质,大红颜色,绘有龙狮;鼓面为牛皮,绘有太极图案;鼓体较重,十数斤不等。 表演时,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列出大型的阵势,鼓手们斜背着太平鼓,持鞭击鼓打面,阵容雄浑庞大,节奏起落有序,...[详细]

兰州大尾羊

  • 兰州大尾羊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主要产于兰州市及其郊区。据说,在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从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引入几只同羊,与兰州当地羊(蒙古羊)杂交,经长期人工选择和培育,形成了今日的兰州大尾羊。 外貌特征: 兰州大尾羊被毛纯白,头大小中等,公、母...[详细]

兰州鼓子

  • 兰州鼓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兰州鼓子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用兰州方音表演的曲艺形式,相传甘肃农村流传的以唱【打枣歌】和【切调】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兰州后以清唱方式表演,形成兰州鼓子,时在清代中晚期。清末民初兰州鼓子又受到北京传来的“单弦八角鼓”和陕西传来的“迷胡子”(...[详细]

兰州太平鼓

  • 兰州太平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详细]

烫面饼子

  • 所谓烫面,是与发面相比而言的,发面要经过发酵的过程,烫面是随时和面随时用。用发面做饼子,基本上是今天和面,第二天烙饼子;用烫面做饼子则来得快,用开水和面马上就可以烙饼子了。发面饼一般是家里人自己吃,一次烙得较多些;烫面饼大多是招待客人,一般是趁热一次性就吃完了。 过去,家里来了客人,没什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