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烩羊杂

  • 烩羊杂,又叫羊杂碎、羊下水,是陕西常见的传统风味汤类小吃。 自古以来,在农牧和北方草原地区,牛羊成群,品 质优良,每当人们宰杀羊后,剩余的“羊下水”,如羊的血、肠、心、肝、肚、头、肺、尾、蹄等,统统收拾干净,去除杂物,将各部分内脏反复清冼。一副肠肚往往冼上十多遍,尤其是对羊肺处理得特...[详细]

柿子面糊拓

  • 西安民间风味小吃。以柿子和面粉为主料。柿子被誉为“最甜的金果”,原产我国,约有2500年的栽培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礼记》。 制法:将软柿子去蒂、剥皮,放人大瓷盆中,用擀面杖搅成糊,再倒入面粉用力搅拌成柿子面糊。在平底铁锅内加入菜籽油,用旺火烧至七成热时,左手先将糊拓提子(铁制有竖柄的...[详细]

兴王村手工挂面

  • 兴王村手工挂面是兴王村民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该村有60户150余人从事此业。 因手工挂面对气候要求很高,所以每年只有农历十月中旬到腊月底这两个半月时间可以加工,该挂面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等,纯手工制作,面质劲道,口感佳,受到消费者的高度好评。兴王村手工挂面日4200斤每年可带来经济...[详细]

哑柏刺绣

  • 哑柏刺绣可溯源于西周、秦汉初兴,随唐继起,衰落于民国,振兴于今。 哑柏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气候温和,适宜于栽桑养蚕、抽丝织帛。清乾隆年间,周至县令邹儒大力推广蚕桑事业,并在哑柏建有织帛工场。 按照哑柏乡俗,姑娘出嫁,必须上等绣品陪嫁,方显姑娘才艺。一是居室绣品门帘;二是床上被面、枕头;三是...[详细]

周至社火

  • 社火 盛于清代至今。县内乡镇和大村几乎年年上演。上阳化村演出两班社火,镇东村演三四班社火,传为盛举。社火有单马社火、对马社火、车社火、高台社火等,扮演历史神话戏剧人物。终南甘沟村灯社火晚间表演,表演者身跨竹马,马头、马身、马尾点燃蜡烛,头戴蜡灯,手持刀 等道具上亦挑烛灯。灯火灿烂中,表演动...[详细]

周至庙会

  • 起源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楼观建清庙,祭祀老子,是庙会的先声。魏晋南北朝时,周至建起一些佛教寺庙,庙会渐兴。唐代李渊认李耳为远祖,在楼观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宏大的宗圣宫等建筑。唐代皇帝6次到楼观,举行隆重的皇家谒祀大典。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副将伊斯出钱营建大秦寺,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正月初...[详细]

周至芯子

  • 芯子 是节庆日表演的立体惊险高空社火节目。在木平台装上三四米的铁柱,将演员固定在铁柱骨架上,用杂技造型扮成故事细节,用纸、布等物塑上背景。如刀尖站人,发丝系人,棒头倒立,担挑双人等,神奇惊险而巧妙。令人身临其境。大型带背景的芯子称焰光。清末,哑柏仰天村与邻村竞赛社火芯子,从灵泉寺佛象后的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