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虾荷叶饭

  • 早年荷叶饭以东莞太平镇制作的最为著名,因这一代盛产荷叶和优制的丝苗白米。鲜虾荷叶饭清淡爽口,有荷叶的清香味,向来为广州各茶楼酒家著名的点心食谱之一。现在的荷叶饭,馅料越来越讲究,除鲜虾外,还有鸡肉、瑶柱、蟹肉、鸡蛋、麻油、味粉等,品种不断出新。...[详细]

东丰龙眼

  • 选育单位: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品种来源:储良龙眼/石硖和大乌圆龙眼混合花粉 特征特性:树势中等,树干开张。开花期3~4月,花序较长,成花坐果能力强。果实扁圆形,较大,均匀度好,平均单果重10.2克,果肉乳白色,半透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12%,维生...[详细]

东莞荔枝

  • 东莞荔枝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广东省东莞市的地理位置是位于该省的中南部区域,海拔为30到80米之间,当地地貌症状是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2.7℃。是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改革开放...[详细]

东莞木瓜

  • 木瓜果皮光滑美观,果肉厚实细致、香气浓郁、汁水丰多、甜美可口、营养丰富,有“百益之果”、“水果之皇”、“万寿瓜”之雅称,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 木瓜富含17种以上氨基酸及钙、铁等,还含有木瓜蛋白酶、番木瓜碱等。半个中等大小的木瓜足供成人整天所需的维生素C。木瓜在中国素有“万寿果”之称,顾名思...[详细]

东莞无花果

  • 无花果目前已知有八百个品种,绝大部分都是常绿品种,只有长于温带地方的才是落叶品种。果实呈球根状,尾部有一小孔,花粉由黄蜂传播。又名阿驲(《酉阳杂俎》、译自波斯语:anjir),无花果除鲜食、药用外,还可加工制干、制果脯、果酱、果汁、果茶、果酒、饮料、罐头等。无花果干无任何化学添加剂,味道浓厚、甘...[详细]

观音绿荔枝

  • 品种来源:东莞市樟木头镇金河社区沙园村荔枝实生变异株 特征特性:迟熟,果实于7月上旬成熟,比糯米糍迟7~10天。树势较旺,树冠半圆球形。果实中等大,卵圆形,单果重21~25克,果肩较平,龟裂片微隆,片峰平滑,缝合线颜色绿黄色,果皮黄红色,果肉细软、味清甜带香味,品质特优。可溶性固形物18....[详细]

大摆七夕贡案

  • “拜七夕”,是岭南著名传统风俗。东莞七夕,盛行摆贡。贡品以七杯茶、七碗饭、七碗糖水、七套服饰(纸制)、七柱香、七盏灯拜祭。也有制七仙女、牛郎织女、鹊桥,摆上小巧家具等。建国前后以莞城、水乡各镇为盛。改革开放后,道滘镇恢复较早。2004年望牛墩全镇各村都摆贡案,盛况空前。(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寮步香市

  • 莞香,别名:牙香树、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常绿乔木,是在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宋朝已普遍种植,历来是东莞的地方特产,大岭山、寮步等镇是主要产地,特别是大岭山镇明代以前已广泛种植,以鸡翅岭、龙岗,马蹄岗、金桔、大沙、梅林、百花洞一带较为知名。大沙、...[详细]

东莞草龙舞

  • 草龙舞在东莞市分布较广,企石、横沥、凤岗等镇都流行,历史悠久,并保存至今。东莞草龙舞以企石镇上洞村草龙舞为代表。上洞草龙舞活动时间在春节(从农历一月初一开始至十五)和中秋节(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至十五)。 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龙舞风俗与龙舟竞渡一样,流行全国,是龙的传人特有的...[详细]

长安盆菜

  • 长安盆菜始于长安乌沙陈屋。1278年4月,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携宋帝昰、昺到东莞、香港一带,6月再迁新会崖山,沿路居民纷纷前往勤王,盛情款待。乌沙李佳之母陈氏,为使儿子一心抗敌,而无后顾之忧,毅然投海自尽。乌沙杨侯古庙至今祭祀杨亮节。由于元朝时纪念陈氏的活动被禁,于是每年农历三...[详细]

东莞茶山公仔

  • 茶山公仔又叫茶园公仔,属泥塑工艺品,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戏曲面谱为制作蓝本,其制作主要分布在东莞市茶山镇区。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 茶山公仔的产生和风行,和当地的民俗风情有关。东莞及附近地区有为初生孩子“开...[详细]

东莞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

  • 东坑镇位于东莞市中部,地处穗、深、港经济黄金走廊,交通网络完善,北距广州70公里,南至深圳60公里,往东莞火车站6公里。东、西、南、北分别与东莞市寮步、大朗、常平、横沥、茶山等镇接壤。全镇面积27.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8万,流动人口10多万人。镇府驻地距市中心区20公里。 东坑镇是大朗...[详细]

东莞旱木龙

  • 东莞人多是宋代从北方南迁而来。清代记载,常平镇横江厦村和厚街镇桥头村已有舞旱龙。当地是山区,不忘祖宗五月龙舟节,但没有江河竞渡,只好“扒旱龙”,一直延续至今。常平镇横江厦村的旱木龙,由两人抬着,全村男女敲锣打鼓,绕全村一周,第二天反绕着走,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详细]

东莞客家山歌

  • 东莞山区流行客家山歌,解放后,从山间地头登上了文化艺术舞台。1956年首届山歌手在中山纪念堂登台演出,《谷穗笑他矮姑娘》、《千年松柏万年青》等客家山歌还被收初中课本。清溪镇2004年成功举办“赣、粤、闽、桂”四省客家山歌邀请赛,使古老的客家山歌焕发出新的魅力。 ...[详细]

东莞龙舞

  • 东莞舞龙用竹篾或铁丝制扎成形,再缝上薄纱或白布,用颜料勾画,有金龙、银龙,长十多米,更有的达二三十丈,动辄上百人参加。还有凤岗的火龙、常平的旱木龙,和流传于埔田片、丘陵片的稻草龙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民间瑰宝。大朗镇的女子舞龙队最为出名,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 龙舞,也称“舞龙”。 龙...[详细]

东莞木偶戏

  • 东莞木偶戏演粤剧。清光绪年间,大朗木偶剧团远近闻名。二三十年代,新世界木偶班长期在广州先施公司演出。新世界、竟新华、众一乐、国民乐、醒醒乐、天天乐、天民乐、继乐轩、淦华光等团活跃各地。抗日战争爆发后衰落。1976年,莞城镇林场曾成立业余木偶剧团,翌年解散。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东莞千角灯

  • 东莞千角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角灯是广东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东莞赵氏为宋帝皇族后裔,相传元初时赵家开始扎制千角灯,配饰的灯带共24条。千角灯十年扎制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濮藩宗(即解元坊之赵氏宗祠)展出过。灯虽不断重制,而灯带仍为宋物,一向由赵家珍藏,...[详细]

东莞乞巧节

  • 七月初七“拜七姐”是岭南传统风俗,自古以来,东莞市望牛墩镇的民间女子每到七夕就有制贡案,摆巧物,拜“七姐”的传统习俗。 望牛墩镇的乞巧习俗活动历史悠久,其独特之处,一是“论七夕为六夕”,即在农历七月初六交子时辰于贡案前举行拜祭七姐仪式,虽也源自古代中原,却区别于许多地区;二是以制作“七夕贡...[详细]

东莞狮舞

  • 东莞狮舞属于中国南狮,始源于明朝,世代相传。每逢喜红庆典、过年过节,舞狮祈求平安吉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狮舞在石排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在中坑村得到了不断的创新,该村于1995年5月成立了明德醒狮队,吸取南北狮的优点,融南狮的高难度动作技巧和神态矫健勇猛,融北狮的威武雄...[详细]

东莞麒麟舞

  • 在广东民族民间艺术的百花园里,东莞市的客家麒麟舞堪称一朵耀眼的奇葩。三百多年的历史积淀,代代相传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发掘与弘扬,使东莞麒麟舞之花越开越艳,声名也越传越远。广州、东莞、惠州、香港、台湾、澳门、日本都留下过麒麟舞的倩影。东莞镇的麒麟艺人所扎的麒麟头远销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