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特产介绍

洞溪七姊妹辣椒

  • 洞溪七姊妹辣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张家界洞溪七姊妹辣椒开发有限公司,以传统工艺生产原始洞溪七姊妹辣椒系列产品——剁辣椒、石磨辣酱、辣椒干、辣椒粉、泡辣椒等。 洞溪位于慈利西南部,海拔较高,有“慈利西藏”之称,正是这独特的地理位置,洞溪的七姊妹辣椒辣口不辣心、含火不上火,远近闻名,...[详细]

龟纹石雕

  • 龟纹石雕是天子山景区生产的一种地方特产。它以山上出土的花麻色石头做原料,由手工镂刻雕琢而成。石雕的品种有石龟、石牛、石马、石 龙、石豹、石熊、石狗、石砚、石香炉等。龟纹石雕工艺先进、艺术精湛,造型生动,无论是表现动物,还是日常用具,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它们深受广大游客喜爱。作为国家工艺品销往国...[详细]

芭茅溪蜂蜜

  • 蜂蜜 芭茅溪蜂蜜,呈琥珀色、深色,浅黄略深,时间延长色泽会加深。容易结晶,结晶粒粗色黄而略暗。性味苦,微温。具有解毒,利尿,通便的功效。 ...[详细]

芭茅溪黑山羊

  • 黑山羊 芭茅溪黑山羊全身被毛黑色,个别褐色。蹄为褐黑色。公母羊均有角,按体型可分高脚种与矮脚种。其肉质优良,脂肪分布均匀,无膻味。羔羊出生重2—2.5公斤,2岁发育基本成熟,2岁公羊体重达50公斤,母羊43公斤,阉羊48公斤。  ...[详细]

家乡菜

  • “家乡菜”又名“中华碎米七”,生长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山顶,经九蒸九晒加工而成。当年贺英游击队在四门岩战斗时,当地的百姓将山上的野菜采摘回来,经过加工后,做成了汤送给游击队员喝,因此家乡菜在当地又名红军汤。此汤入口清香,开胃健脾,润肠通便,消炎败火,是天然的美味佳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趴趴鱼

  • 趴趴鱼 芭茅溪是澧水的发源地,趴趴鱼是本地的一种特色鱼类。这种鱼个体小,繁殖快,因趴底1而得名。特别适应芭茅溪和五道水等乡镇生长。可汤炖,亦可油炸。其营养价值丰富,味道鲜美、香脆,喜爱吃这种趴趴鱼的人特别多。当年,当地百姓看到红军行军辛苦,生活困难,纷纷到澧水河里捉来趴趴鱼,用油炸好,送给...[详细]

桑植萝卜

  • 桑植萝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桑植萝卜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白石乡的特产。白石乡夏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雨量丰沛,平均海拔1100米的高山上不仅适应萝卜生长,而且种植的萝卜特别好吃。 桑植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蔬菜资源极其丰富,尤以萝卜栽培历史更为悠久。据桑植县志记载:“明末清初,...[详细]

野针王

  • “野针王”芽头肥壮,内含物十分丰富,风味独特,茶氨酸、茶多酚、儿茶素、维生素等内含物比普通品种高出50%以上,“形赛银针,香斗龙井,味胜碧螺”,集中国三大名茶优点于一身,品质极佳,药理保健功效非常好,是大自然给人类丰厚的馈赠,被誉为“中华一绝”,是罕见的优良地方特色产品、是绿茶中的“王者”、是中...[详细]

鱼泉贡米

  •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湖乡鱼泉峪村有耕地1140亩,其中稻田920亩,旱地220亩。村民小组10个,农户277户,人口1091人。该村因特殊的水、土和优良的生态条件生产出的稻米油滑清香,米饭香甜爽口。传说元朝本地一土司爷将米进贡皇宫,皇帝食用后称奇不已,封为“鱼泉贡米”。...[详细]

慈利板板龙灯

  • 慈利板板龙灯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慈利板板龙灯起源于宋朝,是慈利县龙潭河镇农民自编自演的大型龙舞艺术。一般在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活动中表演。 慈利板板龙灯表演艺术形式独特,是农民群众自编自演的大型群众文化表演艺术,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对...[详细]

桑植白族游神

  • 桑植白族游神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白族游神作为一种古老的白族民俗文化活动,衔渊源,蕴历史,挽沿革,经衍变,历沧桑,根基弥壮。2008年,桑植白族游神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桑植白族游神,主要活动区域在马合口、麦地坪、淋溪河、走马坪、刘家坪、芙蓉桥、洪家关等7个...[详细]

桑植白族仗鼓舞

  • 桑植白族仗鼓舞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白族仗鼓舞又叫“跳邦藏”,“仗鼓舞”是白族的传统舞蹈,因主要道具为仗鼓,长一米二,用木棒为杆而得名。桑植白族仗鼓舞是白族代表性舞蹈,同时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桑植白族仗鼓舞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桑植外半县一带,包括芙蓉桥、马合口...[详细]

桑植薅草锣鼓

  • 桑植薅草锣鼓为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薅草锣鼓是民间生产劳动时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清同治十二年有记载,“土人以刀耕火种,掘地耘草,鸣锣击鼓,伴之以歌以娱乐者。如今,在桑植薅草锣鼓歌中,歌师的吟唱已由单纯的祈神驱灾演变为鸣锣击鼓,催人奋进、活跃劳动气氛,达到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之目...[详细]

桑植花灯

  • 桑植花灯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花灯是湘西花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它分为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等。桑植花灯是汉文化歌舞艺术与桑植当地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歌舞艺术。 桑植花灯主要流行于湖南桑植县的39个乡(镇、场)及...[详细]

桑植民歌

  • 桑植民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东界石门、慈利两县,南界张家界市永定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西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毗邻,北和湖北省宣恩、鹤峰两县相连。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 经过千百...[详细]

桑植跳丧舞

  • 桑植跳丧舞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土家族的民间舞蹈,也是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丧葬祭祀仪式,具有浓厚的土家先民遗风。它起源于土家先民“绕尸而舞”的习俗,成形于隋唐,定型于两宋。目前,桑植跳丧舞主要分布在廖家村镇、上洞街乡、两河口乡、陈家河镇、凉水口镇、洪家关乡、谷...[详细]

桑植围鼓

  • 桑植围鼓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遗项目:桑植围鼓 桑植围鼓是桑植民间广为流传的打击乐,在全县23个乡镇广为流传,应用于传统节日、红白喜会及各种庆典活动之中。它由鼓、头钹、二钹、大锣、勾锣五件乐器组成,因演奏时以鼓为中心,司鼓者划“鼓眼”指挥,演奏班子围着鼓“转”,故而称之为...[详细]

桑植傩戏

  • 桑植傩戏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傩戏起源于原始、粗犷的祭祀仪式,有高傩、低傩、三元傩之分,其中,三元傩为全国独有。桑植县39个乡(镇、场)及其湘、鄂、川、黔、渝周边县市,其中廖家村区(含廖家村、上洞街、两河口、陈家河、打鼓泉、樵子湾)以低傩为主;芙蓉桥区(含芙蓉桥、马合口、官地坪、...[详细]

土家糊仓习俗

  • 土家糊仓习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定土家习俗“糊仓”,主要流传在张家界市永定区以农事耕作为主的乡镇农村,是古代农耕文化延续的产物。 “糊仓”的过程分为开秧门、吃盖碗肉和糊仓三部分。“开秧门”要举行仪式。由大家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扯第一个秧。扯第一个秧相当讲究,无论...[详细]

土家酸豆角

  • 酸豇豆是泡菜的一种,或做拌料,或佐饭,都是不错的开胃菜。 1、泡菜坛子一定要清洗干净,晾干晾透; 2、所有的容器和材料必须不沾一点油,包括以后用来捞菜的筷子,否则容易长花坏水; 3、盐的用量只要掌握卤水比平常的菜略咸即可; 4、豇豆要选嫩而结实的,没有明显种子的那种,否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