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丝弦

  • 常德丝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 湖南丝弦流传于湖南各地,因用扬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得名。它系由江浙一带流入湖南的时调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曲调融合发展而成...[详细]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

  •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 属于民间文学范畴的囊萤文化,系东晋吏部尚书车胤(约公元333-401年)青少年时期,于南平郡郡署澧阴(今湖南省津市市新洲镇)近郊的囊萤台(今车胤村内)“囊萤夜读”而开创遗传下来的。包括车胤精神、史料记述、历史遗迹、传说故事、农历八月初八萤火节、纪念设施、深远影响等。它曾...[详细]

嘉山孟姜女传说

  • 嘉山孟姜女传说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山孟姜女传说在湖南津市新洲镇嘉山孕育、产生,并最终以强大的生命力为嘉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2006年,嘉山孟姜女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孟姜女的传说有...[详细]

荆河戏

  • 荆河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详细]

擂茶习俗

  • 擂茶习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桃花源擂茶习俗是当地群众日常饮食礼仪习俗。桃花源擂茶是一种生活用饮用食品,具有祛寒、保健、美容、延寿之功能,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佳品。 擂茶习俗流传于湖南省桃源县桃花源、剪市、茶庵铺、兴隆街等沅水流域地区。2008年,擂茶习俗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详细]

刘海砍樵传说

  • “刘海砍樵”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传说的“正宗版本”以及传说的发源地———常德。 今天这则传说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详细]

善卷传说

  • 善卷传说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善卷传说是以“善、德”为主题思想,主要讲述善卷先生追求人性自然的和谐,不贪求功名利碌,“布善德,启民智”的事迹,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传说在尧帝南巡的时候,在德山脚下的善卷垸遇到了用黄牛耕田的善卷先生,看到那黄牛拉犁并不太用劲,...[详细]

石门土家山歌

  • 石门土家山歌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门地处湘北边陲,县境西北地区,大山绵延,是古代巴人生息的地方。元代前,为“峒蛮”所属,元末明初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为世袭土官添平千户所管辖。石门土家山歌就孕育于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山,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流传,集中分布在石门县西...[详细]

石门桩巴龙传说

  • 石门桩巴龙传说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桩巴龙传说被人称为中国“第五大民间传说”,湖南、江西、湖北、黑龙江等10多个省都有流传。但石门桩巴龙传说更原始、更典型,产生年代更久远,流传面更广;现在,石门桩巴龙传说已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门桩巴龙传说是一个很古老的神话传...[详细]

澧水船工号子

  • 澧水船工号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澧县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的西缘。这里是湘西北重镇,有“九澧门户”之称,明清时代成为重要的商埠码头,是整个湘西北物资进出的集散中心。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的长途运输只能靠水路船运,澧县境内的澧水、涔水、道河沿岸的劳动人民大多以行船运货为生,船舶近千,...[详细]

宋玉传说

  • 宋玉传说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玉是两千多年前的楚辞赋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可以与屈原齐名。他被流放到云梦泽即现在的临澧县望城乡宋玉村后,不忘报国之志,忧国忧民,在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广泛接触后,不仅写下了传世千古的诗辞歌赋,而且留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2008年,宋玉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详细]

桃花源传说

  • 自常山县城朝东北方向前行,翻山越岭,趟溪过桥,绕过芙蓉湖再进三十里,就来到了一个山明水秀、桃竹相映的人间仙境——“桃花源”。 “桃花源”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位于新桥乡乌石坑村,地处常山县东北山区的边缘地带,与杭州市淳安县仅一山之隔。桃花源背靠常山第一高峰——白菊花尖,村中有两条小溪,一年四季流...[详细]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传甚广的桃源瑜伽焰口手势舞,是桃源县民间戏曲和其他民间舞蹈十分重要的动作原形库之一,亦是古老的宗教舞蹈遗存,在湖南民间舞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由巫、道、佛三教手谒融合浓缩而成。瑜伽是佛教中的“唯识学派”,尊弥勒为始祖。...[详细]

杨幺的民间故事

  • 杨幺的民间故事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幺(1108-1135年),名太,龙阳(今汉寿)新兴乡人。出生雇工,幼时读私塾2年,辍学后在商船上佣工糊口。建炎四年(1130年)至绍兴五年(1135)期间,他多次参加各类保家卫国的战役。1135年2月,宋高宗以右仆射张浚为监军,从抗金前线调岳飞...[详细]

澧州大鼓

  • 澧州大鼓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又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鄂边境一带。起源无文字可考证,据传源自东周某王的敲桌子或庄子的鼓盆歌,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礼,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已知的艺人传承关系推算,起码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澧州大鼓...[详细]

澧州夯歌

  • 澧州夯歌,是流行于澧阳平原及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音乐节奏劳动号子,也称硪歌。其节拍规整,音域适中,对比度很强,音乐坚定有力。一般以一个领,众人合的形式来表现。 (一)、历史沿革 澧州夯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城头山古城夯筑时期。考古学家通过对城头山古城遗址城墙解剖,发现了大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