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蛋酒

  • 武汉早点蛋酒,是一种“过早”饮料,喝蛋酒多在吃油条或面窝之际。蛋酒香浓可口,色淡而甘甜,口感极佳,酒气不重,喝后却觉得身子暖和。许多家庭中喜欢用酒酿来制作蛋酒,在感冒初期当作特效药使用。喝了之后会出汗退烧。感冒发烧时,因为食欲低落,身体也容易虚弱,蛋酒中有蛋有酒,可以补给营养和热量。 如果...[详细]

杨楼子湾麻油

  • 杨楼子湾麻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杨楼子湾麻油是湖北武汉黄陂区的特产。 【产品简介】 去渣、炒熟、粉碎、蒸热、制饼、打榨,这些古老的手工业劳作,历经400多年岁月的洗礼杨楼子榨油坊依然保持着它原有的面貌。在这里可以看到旧时的打渣工具:量筒、油缸、牛拉石磨……杨楼子榨...[详细]

八十八行

  • 八十八行,是流行于鄂东一带的一种自娱性的广场艺术,因在灯节期间演唱,故又称为灯戏或灯调。八十八行大约滥觞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盛行于太平天国时期,到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表演风格 八十八行行业众多,有表现农林牧副渔的,有反映手工业劳动的,有表演经商活动的,有宣扬神话故事的。因行业复杂纷...[详细]

三镇民生甜食

  • 武汉的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名气。而三镇民生甜食馆则是集武汉小吃之大成,不仅品类多,而且范围广,尤其是“三镇民生”商标经国家工商局核准注册成功以后,50多家甜食分店像繁星一样遍布武汉三镇的每一个角落。 三镇民生甜食馆的来历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山大道和民生路一带相当繁荣,就...[详细]

伯牙、子期传说

  •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牙奉王命出使楚国,在乘船返途中行至龟山脚下,与樵夫钟子期通过高山流水之曲一见如故,结为知音,相约来年。次年伯牙如期而至,子期却辞世而去。伯牙悲痛欲绝,摔琴绝琴,从此不复鼓琴。伯牙子期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两千多年。 特征:产生在我市汉阳区、蔡甸区的伯牙子期传说,已进入中国文化典...[详细]

蔡甸豆丝

  • 蔡甸豆丝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蔡甸豆丝 武汉市蔡甸区豆丝研究会 豆丝是用大米、绿豆按一定比例磨成浆,摊成饼状的食物。为便于储存,多切成丝状晒干,称之为干豆丝。 豆丝多在秋天才开始做,一是一年的农活已经忙完,有闲;二是豆丝的主要原料大米、绿豆已经收仓,有料;三做豆丝的主要...[详细]

蔡甸索子长河草鱼

  • 蔡甸索子长河草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蔡甸索子长河草鱼 武汉市蔡甸区索河镇水产服务中心 蔡甸索子长河草鱼是蔡甸区重点发展的商品鱼品种之一。产区索子长河位于索河镇西部,总面积633公顷,是武汉市重要的商品草鱼生产基地。索子长河与嵩阳山脉、九真山脉形成“两山夹一河”的地理态势,其...[详细]

曹祥泰

  • 武汉市曹祥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为闻名荆楚大地及武汉三镇的曹祥泰杂货店,该店已有122年的历史,得到了上至人民总理周恩来下到普通老百姓的好评,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其食品厂生产的“祥”字牌糕点,至今畅销不衰。2006年,从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前二十天开始,排起了长龙,顾客以能买到曹祥泰生产的节令产品...[详细]

单弦拉戏

  • 上世纪20年代,现活跃在舞台上的“单弦拉戏”第二代传人顾耀宗的父亲顾伯年在苏州学艺,师从民间艺人玉春普,学习“三弦拉戏”。在多年的演奏生涯中,顾伯年遂尝试改用小三弦,经进一步实践,其又将三弦去掉两弦,只存一弦。 特征:“单弦拉戏”演奏时使用一弓一弦一指,上、下把位灵活自如,声音连贯婉转,音色明...[详细]

东西湖葡萄

  • 东西湖葡萄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东西湖葡萄 武汉市东西湖区巨龙海葡萄种植协会 葡萄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葡萄的植物化石发现于第三纪地层中,说明当时已遍布于欧、亚及格陵兰。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葡萄为...[详细]

高跷故事亭子

  • 高跷故事亭子盛行于黄陂东乡、西乡一带。集杂技、戏曲、故事于一体,在高空中用高跷小调演绎戏曲故事。 一花一团一赛场,武汉杂技名远扬。民间竞技更活跃,强身健民体质壮。 杂技皇后夏菊花、屡获国际大赛殊荣的武汉杂技团、以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和武汉杂技厅为载体和场馆的国际杂技东方赛场,使武汉成为中国...[详细]

高跷狮子

  • 创者为明朝初年新洲张旗牌湾的世袭官张炳公。数百年中,该舞张姓独传。至清末,才传艺于外姓。高跷狮子舞表演形式别具一格:舞狮人的双脚踩在一尺八寸高的高跷上,前滚后翻,腾转蹦跳,表情达意。在新洲举水以西的周铺、仓埠、阳逻、张店等地盛行,并流传到河南、湖南等省。 特征:集武术、杂耍、戏曲等多种表演手段...[详细]

高台狮子

  • 高台狮子民间杂技,表演时至少用五张八仙桌重叠。具体做法是:第一张桌足向下着地,桌面向上;第二张桌面与第一张桌面重合,桌足向上;第三、四、五张均桌面向下,桌足向上重叠,形成一个约5米的高台,也可架七张、九张,甚至十一张,一般是架五张。表演者三人,一个装拌胖和尚,一个装拌瘦猴,分别和尚面具和戴猴面具...[详细]

高跷亭子

  • 高跷亭子,又叫高跷锭子,因静如亭,而动如锭,故两名兼称。流行在新洲区中部平原,源于明正德年间,是武汉市新洲区孔埠街堤围村传统技艺,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武汉市最早列入“非遗”项目。由成人脚踩高跷,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至5个幼儿。踩高跷的人随锣鼓舞蹈,花样百出,令观众瞠目结舌...[详细]

汉阳高龙

  • 汉阳高龙,因独特的造型、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名扬全国。然而,这项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在上世纪曾一度中断表演,目前更是因为后继乏人和保护乏力,濒临失传。 “汉阳高龙独树一帜,是中国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仅仅依靠民间艺人的坚守是不够的。” 现场千年高龙舞汉阳 “巍巍昆...[详细]

黄鹤楼传说

  • 位于武汉市蛇山之巅的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这座楼屡建屡毁,仅清代就7建7毁。各代的黄鹤楼风格不同,宋楼雄浑,元楼堂皇,明楼隽秀,清楼奇特。 建楼的传说是美丽的。一千多年前,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店,常客中有一道士,回回喝酒不买酒菜,只用随身带着的水果下酒。店主人揣想他一定清贫,执意...[详细]

黄陂花鼓戏

  • 黄孝花鼓,是自清中叶至1926年之间流行于湖北黄阪、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名为“西路子花鼓”,因多在春节后玩灯时演出,故又名“灯戏”。最早由民间的划采莲船、踩高跷、打架子鼓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其发展到1926年改称“楚剧”。“黄孝花鼓”自起源到成为黄孝地区一种正规的地方剧种的100余年的历史里,这种群...[详细]

黄陂民间彩词

  • 武汉地区人民从古至今十分重视传统民族节日,在各种节日文娱和庆典活动中喊彩和唱彩歌较为流行,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论是过春节、元宵佳节,还是平时婚丧嫁娶、建房上梁、生日祝寿都有喊彩和唱彩歌的习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地区的民间彩歌以它节奏鲜明有力、韵律自由、好唱好记的和彩...[详细]

江夏子莲

  • 江夏子莲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江夏子莲 所在地域: 湖北 申请人: 武汉市江夏区蔬菜技术推广站 所在地域: 2016年 地域范围 “江夏子莲”(江夏莲子)的生产地域范围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所辖法泗街、乌龙泉街、安山街、金口街、郑店街及湖泗...[详细]

“贱三爷”的故事

  • 贱三爷”是生活在明朝中期汉阳县的民间机智人物,他豁达豪爽、机智幽默、聪明能干,兼有舍己为人、扶危济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品德,并具有“越是狠的越不怕”的豪气。他没有固定职业,干过百行百业,他斗地主豪绅、0商0者、流氓地痞从不手软,帮助穷苦人从不吝啬,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资助受苦难的人。他到处行侠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