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特产介绍

乳山琴书

  • 乳山琴书为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乳山琴书 乳山琴书又称乳山大鼓,最初名“盲人调”,民间俗称“瞎子唱儿”,是由西河大鼓演化而来。这种艺术形式在乳山已有200多年历史,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原籍邹县的石元郎。乳山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唱词入乡随俗通俗易懂,演唱的剧目...[详细]

乳山小伏虾

  • 据一些民俗学家考证,虾类海产品经腌制后能够生吃的,全国唯有乳山的小伏虾。小伏虾属于磷虾族系,全世界海洋的深水区、浅水区都有它们的族亲。而为什么只有乳山小伏虾能够生吃呢?是产地特殊的原因。小伏虾与乳山的著名贡品秦米同在一个产地。在这个区域内生长的磷虾,才是正宗的小伏虾。小伏虾是磷虾家族中的小个头,长1...[详细]

乳山小秧歌

  • 小秧歌是乳山境内的民俗整理者为对应大秧歌一词而设定的。把过去叫杂耍的一些民间娱乐项目,一部分归类到小秧歌范畴中,一部分归类到杂技中去。 秧歌起源时间上,民间有“周朝秧歌唐朝戏”的说法,但从上古神话等典籍中看,秧歌起源显然早于周朝;起源事因上,源于劳动这是无可争议的。古人用字相当较真,秧歌就...[详细]

乳山镂绣

  • 乳山镂绣为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乳山镂绣,又名扎目,俗称“棉麻布扣眼绣花”,被国外用户誉为“抽纱灵魂”和“花边之冠”。镂绣产品以白色、本色、原白色为主,图案和针法呈欧式纹样,简洁大方,色彩淡雅,整体效果高贵大方。镂绣产品主要有床罩、台布、被套、盘垫、窗帘等各种家居用品,产品自始至今全部出...[详细]

乳山秧歌剧

  • 乳山秧歌剧 多数人认为,秧歌剧起于明、盛于清,乃中国戏曲兴盛期的产物。人们喜欢戏曲,也喜欢秧歌,有人就将这两种艺术“嫁接”起来了。搭台唱戏,一是受场地等物质条件限制,二是演员与观众距离相对远。平地演出,则没有这些问题。只是围观时, 的观众看不到。但有办法,演员踏着高跷就可“出人头地”而“众望所...[详细]

乳山羊肉锅

  • 羊肉锅——先用羊骨架、羊杂碎加上一定比例的香菜、葱、胡椒、味精、醋、盐等调料熬制“老汤”,再投放羊肉而成的羊肉汤,乳山人习称之为羊肉锅。味道清淡、鲜美,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其制作程序也不复杂,关键在于熬煮老汤的火候控制、调料使用比例、羊肉投放时间等。如果掌握不住分寸,做出的味道将大打折扣。境内冯家镇...[详细]

乳山渔民号子

  • 乳山渔民号子 喊号子,各地多称为唱号。领唱的叫领号,是劳动的指挥者;和唱的称为接号,是劳动的参与者。劳动号子有小号大号之分,渔民号子大号居多,小号也有。大号有抬船号、拉船号、装网号、拾锚号、摇橹号、追鱼号、上网号、装舱号、拉绳号等;小号有系浮号、溜网号、捞鱼号等。如推船号:“一二一呀,力要齐呀...[详细]

乳山蒸面兔

  • 乳山传说六月六是兔子生日,家家户户要都蒸面兔,给兔子庆贺生日,在全国仅此乳山一个县域。对六月六蒸兔子起源,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是给兔子过生日。为了讨好兔子,请它们少啃庄稼。考究兔子生日一说,可能是古语的误传。黍稌泛指禾本农作物,这些作物多在六月结粒成熟,所以古人有“稌生日”之说,后来误传为兔生...[详细]

苫匠和捻匠

  • 苫匠是“封顶”的,捻匠是“保底”的。从前的渔村,这两门手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旧时农村茅草房多,过个20左右年,房草腐脱变薄了,就得重苫。苫房的头一天,房主要铡草,用铡刀把成捆的草根铡齐;要泡草,用水把草浸湿后,摞成堆,使草慢慢软化。苫房是个“一天活计”,必须在一天内干完。苫匠来时,急急忙忙...[详细]

石岛渔家大鼓

  • 石岛大鼓”是沿海渔民在其特有的人文历史环境中,在长期从事海上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石岛大鼓”是渔民特有的庆典表达方式,集中体现了鱼虾满仓、渔船靠岸时人们的喜庆心情。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早饭后,以各渔村为单位,自发地组成锣鼓队,从各村出...[详细]

手扒大虾

  • 手扒大虾——将整尾大虾洗净,不加任何佐料,用淡盐水煮熟后,手扒虾皮即可食之,故称手扒大虾。这种只加少许盐,不加任何佐料的做法,能够很好地保持对虾的原始风味。(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熟地瓜干

  • 熟地瓜干——是当地人用于自食或者馈赠远方亲朋的地方食品。选含糖量高的鲜甘薯贮放一段时间,待其充分糖化后,下锅蒸熟。出锅后放12小时待其凉固去皮后,用刀切成长条形,晾至半干,再进缸中捂半月左右,待地瓜干表面泛起一层薄薄的“白霜”后,即可食用。食之柔软甘甜,宛如饴糖。(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糖瓜制作技艺

  •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每年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灶的仪式,称为“祭灶节”、“送灶”或“辞灶”。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的生活起居、善恶行径,待到每年腊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所以人们都要祭灶,并用又粘又甜的糖瓜祭祀...[详细]

糖衣花生仁

  • 糖衣花生仁——为当地一种零食小吃。具有脆酥、香而甜的特点。选当年的新鲜花生仁,上锅炒熟,同时将白糖上锅熬成半胶状,乘花生仁热时,将熬煮成半胶状的热糖,撒于花生仁上,搅拌均匀,凉后花生仁上便裹着一层厚厚的糖衣,然后装入塑料袋内,封好口以防受潮。(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威海剪纸

  • 威海市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依山傍海,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这里的生民,男以渔、农为业,女以绣织为主,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诸多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剪纸即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威海剪纸的显著特点是:构图简洁,线条流畅,寓意鲜明,粗犷之中兼具抽象、夸张的审美取向。在这里,民间艺人...[详细]

威海锡镶技艺

  • 威海锡镶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祥于清光绪末年,二三十年代蜚声海内外,兴盛于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萧条,解放后开始复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达到鼎盛时期。 锡镶茶具系将锡合金冶炼、铸制、锻打、镂雕、焊接成各种图案之后,再镶嵌于江苏宜兴紫砂茶具或山东博山茶花具之上,最后经过...[详细]

文登草编

  • 草编是我国古老的编织技术之一,源自人类早期以植物的枝、叶、根、茎为原料编制器物。文登草编是当地农家妇女,以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通过创造性艺术加工编织而成的手工艺品。文登草编在清朝中期至民国时期经营达到鼎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作为重要的手工业在全县推广普及,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旧时,...[详细]

鱼干包子

  • 鱼干包子——用干鱼切成小块,和着主菜萝卜丝或者白菜末,再根据个人喜好,添加泡软的粉条、豆芽及豆腐块等,拌馅包蒸包。鱼干以墨鱼、章鱼、鱿鱼、鳗鱼、安康鱼为上品,鲅鱼、带鱼等次之。包成圆形的叫“菜包子”,包成半月形的叫“菜角子”。(暂无图片,欢迎提供。)...[详细]

鱼卤地瓜汤

  • 鱼卤地瓜汤——从前威海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小,而地瓜则是被广为栽种,鲜地瓜、地瓜干、地瓜面是人们的主食。即使这样,渔家人的地瓜面也显得金贵,主妇们更是“一面多吃”,吃出了许多花样。其中的鱼卤地瓜汤很有讲究:先炖上半锅鲜鱼,然后在锅里架上垫簾,将和好的地瓜面揉成团,再用专用的“菜冲”,把地瓜面条均匀地打在...[详细]

鱼米蛋汤

  • 鱼米蛋汤——把鲜鱼放在锅簾上蒸熟,剔除鱼刺,将鱼肉掰成小块,放到簾子上晾干后即成鱼米,便于长时间存放。下锅前用水将鱼米泡软,鱼米及泡鱼米的水同时下锅做汤,出锅前加盐及少量鸡蛋清即可。特点是清而不淡、鲜味绵长。当然,鱼米不仅能做汤,做别的菜也行。制作鱼米的鱼以黄花鱼、白米鱼、鳐鱼、马面鱼为上品,其他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