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特产介绍

狼山秋黄瓜

  • 狼山秋黄瓜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小涧镇的特产。狼山秋黄瓜的特点是:个大、皮薄、子稀、肉厚,吃起来脆嫩、甘甜爽口;更有清热、健胃、利尿、提神、助消化之功能,一向被誉为宴席上之佳品。 在小涧镇狼山南麓座落着一个三姓庄---潘刘于庄。该庄虽然不大,却闻名数百里,其缘故是盛产秋黄瓜。狼山秋黄瓜具有个...[详细]

利辛烧巴子

  • 利辛烧巴子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的特色小吃。其中江集烧巴子比较有名。 利辛县于1964年建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建县始归属阜阳地区管辖,2000年5月划归亳州市管辖。利辛县位于淮河以北,当地属于面食为主区域。烧巴子是当地一种面做的饼类小吃,与外间烧饼相似但又有不同。烧巴子制作时以水和面无需加入...[详细]

孙集米酵子

  • 孙集米酵子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孙集镇的特色小吃。在利辛,一提起当地的特色小吃米酵子,人们会说孙集的好。孙集米酵子有近200年历史,它香甜稍酸,酒味浓厚,纯正柔绵,享誉一方。 据该镇纪小庙村纪腰庄老人纪永庆介绍,清朝年间,他的祖上为谋生计外出学会做酵子,回来后制作米酵子在当地出售,年复一年地...[详细]

义门熏牛肉

  • 义门熏牛肉是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的特色美食。义门熏牛肉制作出来的牛肉形状整齐,颜色鲜红,香鲜无比,且味透易嚼,入口即烂,美味极佳,十分畅销。 涡阳县是“全国秸秆养牛十佳县”。涡阳义门镇是回民聚集的地方,所以食牛肉是这里人们的习惯。经过长期实践,义门人摸索出了一套熏制牛肉的方法,形成了风...[详细]

展沟烧饼

  • 展沟烧饼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展沟镇的特色小吃。利辛展沟烧饼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味道鲜美,别有风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展沟烧饼是利辛县的一道名吃。展沟镇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因而展沟烧饼也称和圣烧饼。 展沟烧饼,形状像没完全张开的荷叶,是用特制的面粉、芝麻、内馅、佐料,加上展...[详细]

棒鼓舞

  • 棒鼓舞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棒鼓舞”是一种由农民自发的民间舞蹈,很早就流传在我县义门一带,以刘郢为中心,沿涡河两岸向东、西发展。在刘郢老艺人还称它为“太平鼓”,向东侧称为“花棒鼓”或“花鼓灯”,向西部又称为“子弟灯”。“棒鼓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场子”在形式上(包括舞蹈的画面...[详细]

扁担戏(利辛扁担戏)

  • 扁担戏(利辛扁担戏)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辛扁担戏是一种小型的木偶戏,一根扁担可以挑起全部家当,包括乐器、影人、道具、小型舞台等,演出时,小型舞台也是依靠一根扁担支撑,所以被称为扁担戏。 扁担戏的小型舞台长约60公分,宽50公分,高40公分左右,这个方寸之间的舞台就是扁担戏艺...[详细]

彩曲原酒酿造技艺

  • 彩曲原酒酿造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亳州自古就有手工酿制美酒的传统,孙氏祖人将陈抟老祖研究改良过的流传于亳州民间的酿酒方法,研究提炼成孙式酒法,即“梨花制曲,泥池发酵,地锅烧制,看花掐酒”,成为古老亳州独特的酿酒方法之一,也就是现在的彩曲原酒手工酿造工艺。 彩曲原酒手工酿造工...[详细]

陈抟传说

  • 陈抟传说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世称陈抟老祖,他继承了汉代以来的相术学,并把黄老思想、道教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等汇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是继老子、庄子之后的道教至尊,也是一位哲学家、易学家、自然科学家、养生...[详细]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

  •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祖心意-八法拳又称水拳,为亳州人陈抟(871-989)所创,距今流传已逾千年,因陈抟曾受封华山,故在亳州以外流传时名为华岳-八法。该拳内涵丰富,-独特,拳势运行如水势翻滚,内劲如海纳百川,以整劲为核心(发展为形意拳),以步法为转移(发展为...[详细]

陈氏锡包壶制作技艺

  • 陈氏锡包壶制作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包壶传统工艺源于民间的把碗补锅的锡匠活计,后来人们把受损的陶壶、酒壶也找锡匠修补,为了美观,锡匠们把修补处做成好看的花型,成了锡包壶的雏形。 随着工艺发展,当前艺人在紫砂壶外层整体或壶底、壶嘴、壶盖、壶把等局部贴上锡片,通过熔化、压片、...[详细]

阚疃大块板鸡制作技艺

  • 阚疃大块板鸡的产地在利辛县东南部的阚疃镇,源起于清朝末年,至今约130年历史。起初,王氏五世祖以做卤鸡起家,后来摸索着做出与众不同的卤鸡,生意日渐兴隆起来。到了王氏第三代传人的时候,把鸡分开卖,又称片鸡。-传人混号“大块”,因此这种卤鸡又称为大块板鸡,延续至今。 阚疃大块板鸡色泽亮丽,香气...[详细]

赶黑驴

  • 赶黑驴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赶黑驴是在利辛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其表现形式为舞者足踩高跷,身负一以竹木为骨架以黑布蒙皮的黑驴道具翩翩起舞,后跟两至三个后生手执皮鞭,挥的皮鞭价响,做赶驴状,其舞姿热情奔放、其动作激烈夸张,表演内容诙谐有趣,让观者开怀大笑。 赶黑驴仅一人骑驴...[详细]

高炉家传统酿造技艺

  • 高炉家传统酿造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高炉酒始于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史载建安十四年曹操屯兵高炉,征名师酿美酒慰劳犒赏将士。明中后期,张氏先人三公经商发家后开坊酿酒,并传世后人。自此,高炉酿酒技艺世代相传,高炉酒名声远扬。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高炉...[详细]

淮北梆子戏(亳州市谯城区)

  • 淮北梆子戏(亳州市谯城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又称沙河梆子,安徽梆剧,与河南豫剧同属一个剧种不同流派,是流行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当地人俗称“高梆”,一般简称梆子戏。 淮北梆子的唱腔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能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能表达慷...[详细]

淮北大鼓(亳州市利辛县)

  • 淮北大鼓(亳州市利辛县)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大鼓,即淮北大鼓,又称淮北战鼓,源于元末。传说一秀才虽然考场得中,但官场腐败,兵荒马乱年代的元朝已失半壁河山,于是此秀才弃官不做,步入江湖行艺。编写诗、词、赞、赋和历史书目,以淝河两岸、淮北地区的民间小调、戏曲演唱的曲调,形成唱腔:有...[详细]

淮北大鼓(亳州市蒙城县)

  • 淮北大鼓(亳州市蒙城县)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大鼓流行于苏鲁豫皖,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之间的广大乡村和城镇,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起源于南宋时期,元朝时得到蓬勃发展,盛兴于明清。创派祖师王重阳,收徒七位,称为“全真七子”掌教真人为王重阳祖师的首徒丘处机,后形成七支八派,九九...[详细]

华佗五禽戏

  • 华佗五禽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华佗依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法则,观察多种不同禽兽的活动姿态,选以虎、鹿、猿、熊、鸟等代表形象动作创编了华佗五禽戏-。尧舜时期,人们已知道模仿某些动物的跳跃、飞翔等活动姿态进行舞蹈,用以舒筋壮骨,锻炼身体。到战国初...[详细]

金不换酒酿造技艺

  • 金不换酒酿造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不换酒是浓香型白酒突出的代表,主要采用优质高粱为原料,清蒸稻壳为辅料,用小麦、大麦、豌豆制曲,以古泉水,续糟配料,混蒸混烧,酒品具有清澈透明、窖香浓郁、绵甜净爽、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 在酿造工艺上,金不换酒使用菊花心伏曲发酵,贮存期六个月...[详细]

老子传说

  • 老子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子传说故事是在涡阳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的美丽传说故事。由于老子传说故事极富地方特色,语言独特,耳熟能详,已流传千百余年。老子传说故事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的故事,刻画了老子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过程;第二部分是有关老子和天静宫的传说,浓厚的神话色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