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湖风味鱼

  • 沱湖风味鱼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的特产。五河沱湖风味鱼以传统渔家风味为主,辅以多种中草药保健配方,味道独特,美味、食疗保健功效俱佳。 沱湖是皖北最大的无污染淡水湖,面积10万多亩,沱湖岸线曲折,芦苇丛生、菱藕连片,水质清新无污染,以盛产鱼虾蟹而闻名皖北,是蚌埠市菜篮子基地。以螃蟹为主的沱...[详细]

湖沟烧饼

  • 湖沟烧饼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湖沟镇的特色小吃。湖沟烧饼以当地优质小麦头道面为原料,用多道工序和制,其主要特点是香酥可口,稍嚼即烂,外脆里嫩,不会戳破口腔。 湖沟烧饼,巴掌大小,厚薄只有半寸,内外多层,焦黄、酥软,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佐之以辣椒油、咸菜、鸡汤,味道之美,也许只有在湖沟镇呆过...[详细]

沱湖红心鸭蛋

  • 沱湖红心鸭蛋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的特产。五河沱湖鸭以湖内的小鱼小虾为食,所产鸭蛋皮脆,蛋黄大、油足、心红,营养丰富。 五河滩涂广阔,年饲养媒鸭、麻鸭150万只左右,年产鸭蛋20000多万枚。五河蛋鸭以沱湖为最,沱湖鸭以湖内的小鱼小虾为食,所产鸭蛋皮脆,蛋黄大、油足、心红,营养丰富,目前...[详细]

沱湖千头鱼

  • 沱湖千头鱼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的特产。沱湖千头鱼味道鲜美,具有强肝、明目的功效,是招待佳宾的美味佳肴。 千头鱼为小型鱼类,成鱼体长不超过5公分,生长于水质清新的浅水草丛中,以天然水草为食,沱湖年产量80万斤左右。千头鱼味道鲜美、具有清肝明目的食疗保健功效,是招待佳宾的美味佳肴,“千头鱼...[详细]

天井湖银鱼

  • 五河天井湖银鱼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天井湖的特产。五河县天井湖盛产银鱼,久享盛誉。该鱼个体较大,全身洁白无瑕,晶莹碧透,具有独特的金眼圈。据县志记载,宋代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天井湖银鱼无鳞、无刺、无腥、鲜嫩、细腻,鲜冻或晒成银鱼干,可烧制多种名菜。如:银鱼清汤、银鱼蛋丝汤、芙蓉银鱼等,人们百吃...[详细]

王庄花生

  • 王庄花生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的特产。固镇王庄花生色泽鲜明、果状饱满,以个大脂丰、色泽鲜艳、出油率高而出名,是油料加工、花生食品加工的良好原料,常年出口日本、韩国,享有“中国花生王”之美誉。 固镇王庄历史悠久,素有“固镇南大集”、“九府通衢”、“凤北第一镇”之称,距蚌埠仅20公里。相传...[详细]

五河白玉贡米

  • 五河白玉贡米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的特产。“汉白玉贡”系列大米品种有西光米、协优米、粳米、香粳米、糯米等,产品晶莹剔透,晚如珍珠白玉,煮熟后亮丽糯口,清香四溢,食之香甜,粘而不腻,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喜爱,为蚌埠市名牌农产品和国家人证的“绿色食品”,被中国名牌协会授予“中国著名品牌”。 古“...[详细]

蚌埠花鼓灯

  • 蚌埠花鼓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蚌埠花鼓灯集合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将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的集体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这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也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花鼓灯融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业化于一身,具有很强的民俗性...[详细]

蚌山心意六合拳

  • 蚌山心意六合拳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心意-拳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以形取意,取龙,虎,熊,马,猴,蛇,鹰,鹞,鸡,燕十大形动物的特征创造出各种拳式,该拳简炼实用,易学易练,具备修身养性、益寿延年、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等功能。其理论体系严密,技术体系严谨...[详细]

淮河琴书(蚌埠市)

  • 淮河琴书(蚌埠市)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琴书传入我省已有200多年历史,它因演唱形式活泼,语言纯朴生动,曲调婉转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流入的地区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路:一路是由河南永城县老艺人邵元振传入,代表性传承人有孟兆兴、孟颖等;一路是由山东瞎子(真名...[详细]

怀远端公腔

  • 怀远端公腔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公腔是以说唱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曲艺艺术形式,其中又夹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杂技、武术等表现形式。端公腔源于道教,由悼念亡魂、驱鬼避邪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成,开初只唱宣扬轮回迷信的神鬼故事,后来受戏曲的影响,不断增加一些娱人的民间故事或流传的戏文,逐渐...[详细]

临北狮子舞

  • 临北狮子舞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河临北狮子舞,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图腾、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临北狮子舞源于清末年间,主要流传于五河县临北乡及周边乡镇。临北狮子舞兼有南北方狮子舞的特点,形神兼备,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属中间地带的狮子,颜色以青为主,又称...[详细]

钱杆舞

  • 钱杆舞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关镇是五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泗洪县和嘉山县接壤,南临淮河与朱顶镇为邻,西临头铺镇,北临怀洪新河与双忠庙镇隔河相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营造了城关镇独特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带来了南北不同文化的碰撞,孕育产生了民间舞蹈——钱杆舞。钱杆舞...[详细]

清明庙会

  • 清明庙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代晋国人介子推的节日,五河清明庙会则是以祭祀城...[详细]

涂山大禹传说

  • 涂山大禹传说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怀远以山为屏,以水为障,地势险要,扼守可拒,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不但留下了大禹、刘邦、曹操、赵匡胤、朱元璋、李自成、张乐行等历史伟人的足迹,也曾吸引过无数诗人墨客来此游览。早在四千年前,怀远已是涂山氏氏族聚居之地。广大劳动人民以朴实精炼的语言,通...[详细]

涂山禹王庙会

  • 涂山禹王庙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涂山,古为涂山氏国所在地,双峰峻耸,瞰淮矗立,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淮河东岸。尧舜时代,洪水泛滥,千里长淮,一片汪洋。为根治水患,大禹“左准绳、右规矩”、“沐甚雨、栉疾风”,借助与涂山氏国的联姻,在涂山大会诸侯,劈山...[详细]

卫调花鼓

  • 卫调花鼓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卫调花鼓源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与花鼓灯、凤阳花鼓并称为“凤阳三花”(长淮卫镇原为凤阳所辖)。 清乾隆年间,卫调原是当地的秧歌号子,被花鼓灯吸收演唱。由于与舞蹈、锣鼓的结合,卫调演化为灯歌的曲式结构(主要表现在起腔、收腔及锣鼓的伴奏和过门...[详细]

五河打铁舞

  • 五河打铁舞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河地处淮河岸边,勤劳智慧的人们根据打造船锚、生产工具等动作创编了打铁舞,其舞蹈动作粗犷有力、节奏明快,充满阳刚之气,以“打铁”为主要内容,舞蹈的主体动作突出了“打”,双手做的是拍打的动作,在身上打出炫丽的铁花,口里唱得是打铁歌谣,在喜庆丰收的日子里,...[详细]

五河旱船舞

  • 五河旱船舞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河县城关镇旱船舞是集多种行船动作、表演、说唱、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城关镇东与两省三县交界(即安徽省、江苏省、五河县、泗洪县、嘉山县),西邻头铺镇,南靠淮河接朱顶镇,北与双忠庙镇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营造了城关镇独特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详细]

五河民歌

  • 五河民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河民歌是流传于安徽省五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特色。五河民歌的表现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淮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