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生姜、白芷

  • 茶陵县有三宝,大蒜,生姜白芷脑。其白芷为全国三大名芷。( 株洲)...[详细]

攸县油茶

  • 在2004年底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名单中,攸县荣膺“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攸县盛产油茶,素有“湘东油库”之称,栽培历史悠久。据攸县地方志记载,该县油茶栽培已有800余年。主要栽培品种以“霜降籽”为主,还有少量的“寒露籽”和“珍珠籽”等类型,既是经济树种,又可作庭院观赏树种。其中...[详细]

红嘴相思鸟

  • 留居在长江流域及以江南广大地区。 红嘴相思鸟体长约14厘米。嘴呈鲜红色;上体橄榄绿色,脸淡黄色;两翅具明显的红黄色翼斑,颏、喉至胸呈辉耀的黄色或橙色、腹乳黄色。 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常栖居于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的灌丛或竹林中,很少在林缘活动。它们不仅...[详细]

鹿茸酒

  • [来源]《中医骨科学》 [组成]鹿茸10克 山药30克 白酒0.5升 [功用]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 [主治]男子虚劳精衰,精血两亏,阳痿不举,腰膝酸痛,畏寒无力,骨弱神疲,遗尿滑精,眩晕耳聋;小儿发育不良,妇女宫冷不孕,崩漏带下。 [制法]鹿茸切细片,山药捣...[详细]

攸县血鸭

  • 攸县血鸭是经典的湘菜,挑最生猛鲜活的嫩土鸭宰杀,让鸭血淌入盛了料酒的碗内。鸭子去毛剖腹切块,再就与生姜、红辣椒、蒜瓣一道入油锅爆炒,然后又加鲜汤焖至快干,最后将鸭血整个儿淋在鸭块上,边淋边炒,再加料起锅。鸭血香滑且清火败毒,鸭肉异常鲜嫩,吃了一块,筷子就停不住了,真是美味的佳肴! “攸县血...[详细]

攸县香干钵

  • 攸县香干钵是很有特色的农家土菜。制作这道菜的香干就是一种豆腐干,全都出自一位来自湖南攸县的老师傅的手,选用的是纯大豆,据说没有添加剂,是沿用传统工艺做成的。烹制时用的是土钵,据说这样做出来的香干更加醇香。这道菜里主要材料有土猪肉、青椒、红椒、芹菜等,辣得来比较有嚼头。...[详细]

攸县豆腐

  • 攸县豆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攸县的豆腐名气远扬,有香干子、桃水的百叶豆腐、皇图岭的水豆腐和丫江桥的油豆腐。 攸县豆腐生产历史悠久。据《攸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攸县豆腐就作为一个行业而繁盛,誉满三湘。攸县许多豆腐师傅都是祖传父教,世代为之。制作的豆腐工艺独特,做工精细。从...[详细]

攸县辣椒

  • 湖南特产的辣椒尤为出名,而攸县种植的辣椒始于清初,据考证是由徒居攸县东乡的粤闽移民从沿海带入。其品种有牛角椒、朝天椒、灯笼椒、甜椒等,以牛角椒居多。攸县辣椒种植面积之大,产量之高,质量之好,历来均为全省之首。民国时期,《湖南土特产》书中称:“辣椒全省均产,但以衡山、攸县、邵阳出产较多”。据196...[详细]

攸县辣椒酱

  • 辣酱最早起源于湖南和湖北,是湘菜和鄂菜常用的一种调味料。其传统制法是,将新鲜红辣椒洗净,晾干表面水分,再剁成细粒,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姜米和精盐,拌匀后装入坛子中,密封腌渍约半个月即成。近年来,辣酱在各大菜系中被广泛使用,由此出现了一系列风靡各地的剁椒菜肴,如剁椒蒸鱼头、剁椒拌茄子、剁椒烧豆腐等。...[详细]

攸县香干

  • 攸县香干发源于湖南省攸县境内,于2000年后被引入湘菜菜谱,并迅速发展,现攸县香干随湘菜闻名全国,攸县香干远销广东、福建、海南、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攸县香干是湖南著名的豆制品地方土特产。攸县香干具有锅香浓、口感滑嫩、韧性足、口味纯等优点,是一个老少适宜的地方特色家常菜。 食品原料 ...[详细]

攸县麻鸭

  • 攸县麻鸭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攸县麻鸭是湖南省著名的蛋用型地方鸭种,全身羽毛黄褐色与黑色相间,形成麻色,故称麻鸭,具有体型小、生长快、成熟早、产蛋多、饲料报酬高和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攸县麻鸭一般在70~75日全身长满羽毛,90日龄公鸭为1120克,母鸭为1180克,120日龄公、母鸭均为...[详细]

攸县米粉

  • 攸县米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攸县米粉是湖南株洲攸县的特产。 攸县粉,是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的一种地方特色米粉,其口感细腻,爽嫩,有多种做法与吃法,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与喜爱。图片 攸县粉,和俗称的米粉制作方法大致相同,主要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压条等工序制成的细小的条状,...[详细]

槚山皮影戏

  • 皮影戏,又名影戏、灯影戏、纸影戏。攸县民间亦称影子戏。2006年,槚山皮影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攸县槚山皮影戏于清末自湘潭传入攸县槚山乡,传布在攸县东乡的黄丰桥、柏市,北乡的皇图岭、高枧、市坪,西乡的丫江桥、大桥,南乡的石羊塘、桃水,以及邻近的醴陵、衡东、萍乡等地。  ...[详细]

攸县打铁水

  • 攸县以攸水流入县境而得名。县城五代后梁(公元907-935年)迁至今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沉淀着浓厚的人情风俗,蕴含着厚实的乡土文化。 《打铁水》起源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代至建国初期,衰落于文革期间,八十、九十年代民间又恢复了表演。从盛行、衰落到复燃,它跨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隧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