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风但店天府盛会

  • 团风但店“天府圣会”是但店镇独有的一项民俗艺术活动,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相传明末清初,但店镇一丰姓老爷在江西为官,因不愿弃明投清,遂辞官返乡。行至鄱阳湖,忽然狂风大作,眼看就有沉船的危险,老爷随即取出香纸,对天焚香、化纸祈祷,口中念念有词。说来也巧,顿时风停雨住,云开雾散,只见...[详细]

团风东坡大米

  • 团风东坡大米,含有丰富铁、锌、钙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营养元素,用此米做饭,香气四溢、晶莹软糯、适口性浓、堪称米中一绝。其“兴鄂牌”东坡系列,既保持了团风大米的传统特色,又高于传统品质,为“全国放心大米”。 ...[详细]

团风《硪歌》

  • 团风地处长江中游北部江边,历史上饱受溃堤水淹之苦,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的新修道路、水利建设期间,人们常用石磙、石板来压实新土,打牢基础,人们称之为“打硪”。这是一种高强度体力活,需要多人齐心协力完成。为提神鼓劲,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按照地方民歌曲、产生一种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的劳动号子,团...[详细]

团风狗脚及制作技艺

  • “狗脚”是团风一种特色小吃,原名“金刚脐”。相传为北方游牧部落一种食品,因形似罗汉金刚的肚脐眼而得名。满清入关后成为贡品,清乾隆帝微服江南,视察团风漕运时而传入民间,百姓见其状似狗爪而易名。因其色泽金黄,外脆里香,甜而不腻,老少皆宜而享誉鄂东南,它与麻花、馓子、琪玛酥一道,原为鄂东寒食节四大主食...[详细]

团风剪纸

  • 剪纸是团风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一项珍品,已有近千年历史了。据考证,剪纸在唐宋时期主要用于丧葬活动,明清时扩展到居家、服饰等方面,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常备品。郭楚英老艺人曾介绍说,其祖父郭隆泽于清光绪年间,在团风大庙旁开了一家杂货铺,除经营香烛火炮、扎制灵屋外,还剪制窗花、喜字花、寿字花以...[详细]

团风庙会

  • 团风庙宇多,庙会亦多。细数之,庙宇不少于20座,庙会不少于25个。其中历史较长,建筑较好,香火较远的,要算紫金山、太金山、万金山三座庙;活动声势较大、民族色采较浓、文化气息较盛的,要算二月十五的土地会,也叫抬阁会,五月十五日的龙船会,也叫马会。现将这两个庙会分别实录如下: 二月十五日的土地...[详细]

团风农民画

  • 团风县农民画取材于鄂东风土人情、民俗掌故、民间传统和民间生产生活习俗;广泛吸收了民间剪纸、皮影、戏剧、刺绣、挑花、印花等艺术营养;以丰满的全景式构图、夸张的表现手法、统一而凝重的色彩效果,形成了团风农民画特有的艺术风格。 团风县农民画创作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1983年,团风县第...[详细]

团风七月十五放河灯

  • 团风民间有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叫“盂兰会”。盂兰,梵语为乌兰婆孥,意译为解救倒悬,俗称“鬼节”。它与清明节相像,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祭祀祖先。这种风俗,传由已久,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成为一个民俗活动的节日。《乾淳岁时记》载:“每岁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详细]

团风丝弦锣鼓

  • 团风丝弦锣鼓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团风贾庙熊家塆丝弦锣鼓是鄂东地区仅存的一支由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又有丝弦乐器及唢呐伴奏在一起的民间器乐体裁。它起源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近300年历史了。 它曲牌多样,乐器齐全,场面宏大,常运用于民间祭祀、婚丧嫁娶等重要民俗活动中,一般演出人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