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前白莲

  • 白莲,又称家莲,主产于鄱阳三庙前。白莲是人工栽培的水生植物,开白花,藕细实多,莲果壳薄仁大,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庙前白莲,栽培历史悠久,不但栽培面积多、产量高,而且以质量上乘与广昌白莲齐名。产品曾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美国。 ...[详细]

春不老

  • “春不老”为鄱阳名菜,仅产于东湖四岸及上土湖的西门、高门一带,也就是在鄱阳镇旧城周边生长,出城数里则变为芥。“春不老”虽为芥菜的一种,但生在鄱阳镇却与芥菜有了很大差异。其色如墨,叶片较芥为小,且肉质紧密,有茸毛,叶茎肥大如菘(白菜),呈羽状或不整齐羽状分裂。叶片辛香浓烈,八、九月种,初春收割。制...[详细]

木心果

  • 木心果是中国江西上饶婺源特色菜。 用籼米、糯米混合,无馅,掺红、白糖,用木板刻的果印模印成。有的染上一点红色,称“寿桃果”、“花果”等,作为庆贺生日寿辰的礼物分送亲朋,也作点心。...[详细]

油条包麻子

  • 将麻子(糯米蒸熟杵烂即是)铺在刚炸好的油条上,洒上白糖和芝麻粉,将油条对折,然后再滚上芝麻与白糖即可。...[详细]

溪豆

  • 横溪为鄱阳县拓港乡所属,这一带所产大豆以颗粒大、色泽好、出浆多、味鲜美而闻名远近,称之为“溪豆”。据传,溪豆始于东晋后期南北朝时,一千多年经久不衰。自清代起开始销往上海、祁门等地。近年来种植面积有所扩大。...[详细]

鄱阳脱胎漆器

  • 脱胎漆器 鄱阳县传统名产,始创于1914年。具有色彩古朴素雅,造型简练新颖,质地轻巧玲珑,脱漆厚薄均匀,色泽光润照人和防潮、防腐蚀、绝缘、无毒等特点。做工精细,工艺独特,既是装饰品,又有实用价值。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两对黑退光脱胎漆器帽筒获四等奖。1959年国庆十周年期间,鄱阳制造的...[详细]

鄱阳黑芝麻

  • 江西波阳素称“鱼米之乡”盛产水稻,棉花、花生、芝麻等粮油产品,其中波阳黑芝麻以其种植历史悠久,规模大、产量多,品质好闻名全国。黑芝麻不仅是优质的食用油的原料,且因含有特殊成份可以入药,具有润肠、活血、补肝贤、乌须发之功效,是良好的保健食品原料。波阳黑芝麻因其生长生态环境优良,土壤肥沃,其品质较其...[详细]

黄颊鱼

  • 黄颊鱼古称鲨,俗称黄牙头,又名黄刺鱼、黄骨鱼。青黄色,腹部淡黄,头大扁平,全身无鳞,胸鳍的后上方与腹鳍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后缘有锯齿。黄颊鱼白天栖于江河湖水的底层,夜晚则浮在水面,食性较广。此鱼以肉质细嫩无软刺而著称。用本县特产春不老腌菜相煮,味道尤美。此鱼祛风、醒酒、消水肿、利小便,益胃和五脏。...[详细]

鄱阳湖大闸蟹

  • 鄱阳湖大闸蟹是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的特产。鄱阳湖螃蟹以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为显著特点,以其大、肥、鲜、甜而闻名于世。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中国最大的“大陆之肾”,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详细]

鄱阳管驿前晏公庙会

  • 鄱阳管驿前晏公庙会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鄱阳管驿前晏公庙会(第四批省级) 鄱阳管驿前晏公庙立庙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迄今已有630多年历史。庙会活动是明万历年间起始并延续至今,奉祀江西水神“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以佑风调雨顺、农渔兴旺。 庙会主要形式...[详细]

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

  • 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鄱阳草本灌芯糖是一种经手工技艺精制而成的传统食品,外形为圆柱形,长短可自由截取,形似香烟。外层为一层薄薄的麦芽糖皮,里层包着主要由:糯米、小麦、植物油、黑芝麻以及姜、陈皮、桂花、茴香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芯...[详细]

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

  • 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第一批省级) 鄱阳县位于鄱阳湖东北岸,湖岸线长100多公里,有16个乡镇地处鄱阳湖滨,湖区人口达50万,鄱阳湖水域居鄱阳管辖的为3万多公顷。 千百年来,鄱阳人民浴湖而居,滨湖而生,入湖而作,饭稻羹鱼。湖区...[详细]

鄱阳饶河戏

  • 鄱阳饶河戏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鄱阳饶河戏(第三批省级) 饶河戏,又称饶河调,是赣剧的一支重要流派。她综合江西各大戏剧种的各种声腔,以江西五大河流之一,流经鄱阳县城的饶河命名。是饶河(鄱阳)人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发展,变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击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详细]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

  •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鄱阳,自古即有“舟车四达,重贾辐辏”之名,手工业向来发达。该地的脱胎漆器制作已风行达千年之久。据专家考证,鄱阳脱胎漆器起于先秦,经历代传承,到晚清又有飞跃。那时的鄱阳到处遍布髹漆技艺工匠及作坊,仅鄱阳镇一带就有髹漆店30家。1915年,张席珍...[详细]

鄱阳瓦屑坝祭祖

  • 鄱阳瓦屑坝祭祖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鄱阳瓦屑坝祭祖(第四批省级) 鄱阳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的莲湖乡(明代称立德乡)、鄱阳湖东北岸的吴家港边。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元末明初时,在“江西填湖广”的浪潮中,有二百一十余万江西移民从瓦屑坝出发,移民到湖广地区。六百余年来,数以万计的...[详细]

鄱阳渔歌

  • 鄱阳渔歌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鄱阳渔歌(第三批省级) 鄱阳渔歌是民歌的一个种类。当地因处鄱阳湖东北岸,河汊密布,自古至今,沿湖居住的人们多以渔为业,渔歌流传广泛,有“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枫红送暑归,翠竹迎飞雪”的渔歌形成土壤。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渔舟唱晚...[详细]

鄱阳渔鼓

  • 鄱阳渔鼓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鄱阳渔鼓(第二批省级) 说唱形态。鄱阳渔鼓的说唱形态分坐唱和走唱两种。“二下响”渔鼓为“坐唱”形式;“三下响”渔鼓,因其保留了旧时沿门乞讨的形态,所以既可“走唱”也可“坐唱”。无论坐唱与走唱,都不受时间与场地的限制,说唱时主要靠面部和眼神的表情,说...[详细]

鄱阳张王庙庙会

  • 鄱阳张王庙庙会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鄱阳张王庙庙会(第四批省级) 鄱阳张王庙庙会又称赛神会,始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清代兴盛,经民间口授心传延续至今。在每年正月初八日举行张王(张巡:公元709-757年)、柳母“出巡”和“省亲”(拜丈母娘年)仪式,十一月初五日举办庙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