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毛边纸

  • 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黄色,没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因明代大藏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个篆书“毛”字印章,故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沿用至今。...[详细]

乐安竹笋

  • 乐安竹笋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乐安竹笋鲜香嫩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而且乐安竹笋的蛋白质比较优越,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维持蛋白质构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详细]

乐安花猪

  • 乐安花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乐安花猪曾因其肉质细嫩、香甜可口而被列为江西省著名的地方猪种。后来,随着生猪大规模养殖,个子小、生长速度慢的乐安花猪逐渐被市场抛弃,甚至濒临绝迹。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乐安花猪的美味又重新唤起人们的记忆,这一地方特色产品开始“起死回生”。 在...[详细]

乐安霉鱼

  • 又称“状元鱼”,相传是南宋高宗赐名,属乐安本土风味食品。其制作多在冬季进行,有冷藏设备可长年制作。多用草鱼,也有用大头鱼、鲤鱼等。其制作的方法如下:将鱼剖除腹腔内脏物(有的还将鱼头切去)倒挂晾干后,切成块,加盐拌匀,待两三天后再拌辣椒粉,并逐块放人干洁的瓶中,加入少许烧熟的菜油,加盖封存(可经冬...[详细]

乐安驴肉

  • 乐安菜肴驴肉为正宗祖传,由崔姓祖先(现居广饶镇十一村)研制,始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 年)由县城崔武举奉荐北京御膳房兵部差务府,专供食用,久负盛名。 本品选料精细,以纯真健壮的毛驴,采用百年老汤(老汤可连续使用,使用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今用老汤乃“文革”前装入坛中密封坛...[详细]

乐安腌菜干

  • 腌菜干也叫做梅干菜,梅干菜是用芥菜茎,芥菜叶腌制发酵后,再经晒干的成品。腌菜干是一种家乡的土菜。 梅干菜制作方法为取新鲜芥菜茎和叶晾挂几天。待叶子变软时,放进盆里,撒上盐,用手揉搓,等渗出一些菜汁时,便装入陶瓮,码放一层撒一层盐,装满后用芥菜叶或竹笋壳瓮口封严。过了十天半个月,取出晒干,便...[详细]

乐安打船歌习俗

  • 乐安打船歌习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安打船歌习俗(第四批省级) 乐安打船歌习俗是流行于乐安县西南部牛田、万崇等乡镇一带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乌江南畔的水南村,据水南村史记载,打船歌习俗系该村张姓始祖世延公于唐开元年间传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过去,由于乐安地处山区,...[详细]

乐安蛋雕

  • 乐安蛋雕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安蛋雕(第四批省级) 乐安蛋雕是本土的一项优秀民间传统美术,它起源于明清时期民间送“彩蛋”习俗。在民间,每逢端午节或嫁娶添丁的喜事,亲朋好友、邻里之间都要送”红蛋”,寓意“喜事同享、圆圆满满”。后来,人们为了创新,有的把蛋染成五颜六色的“彩蛋”,...[详细]

乐安罗陂庙会

  • 乐安罗陂庙会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安罗陂庙会(第三批省级) 罗陂庙会也称“朝神庙会”,是当地一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俗活动。此活动十年举办一次,规模盛大,远近闻名。罗陂乡位于乐安县西南部,距县城90余华里,与永丰县交界,因此,有“边贸市场”之称。罗陂庙会融商品交流与群众娱乐为一...[详细]

乐安傩舞

  • 乐安傩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安县傩舞有三派:流坑村的玩喜、罗山村的戏头鼓和东湖村的滚傩神,其中尤以滚傩神历史最为久远,自始至终只在村内杨姓族中流传,概不外传。 东湖村滚傩神的起源不见文字,据老艺人杨毛生(1918一2002年)回忆说,东湖村滚傩神的领班必须由念过书的人担任,...[详细]

凌仁红鱼块

  • 红鱼块,俗称霉鱼块,是本地最具乡土风味的地方特色食品。选用本地新鲜鱼为主要原料,并配以食用油、红辣椒、碘盐、天然香料等配料,用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其肉质鲜嫩,辣中带香,回味生津,风味独特。含有高蛋白、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低脂肪,是居家、迎宾、旅游、馈赠之佳品。...[详细]

乡射遗乐

  • 乡射遗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坑村位于乐安县西南部,钟灵毓秀,资源丰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誉为“千古一村”。古时的流坑村因文教发达、仕官辈出,村中遗存的民间艺术具有厚重的文化沉淀,是探索乐安民间艺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乡射遗乐”即是这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据流坑村族谱记载,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