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花椒

  • 西和花椒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特产。西和县所产花椒果大均匀、色泽红亮、香麻味浓,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 西和境内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所产花椒果大均匀、色泽红亮、香麻味浓,南部山区所产的“大红袍”花椒,皮红口黄,粒大肉厚,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 近年来,西和县立足资源优势,...[详细]

西和洋芋

  • 西和洋芋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特产。西和县地跨暖温带和中温带,特色迥异的气候蕴育了丰富多样的物产。西和洋芋以面饱个大著称,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40万吨。 洋芋是西和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全县农民25%的收入均来于此,是该县主抓的四大特色产业之一,为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西和县通过建基...[详细]

兴和马铃薯

  • 兴和马铃薯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特产。兴和县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光热等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种植,种植品种主要有夏坡蒂、荷兰15、克新以及大白花2191等。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其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相吻合,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详细]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霸王祠,位于长江黄金水道西岸,和县乌江镇东南1公里凤凰山上,公元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祀之。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由零星祭拜到唐初始成规模,历经历朝历代,传承至今。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开始,历时三天,期间,人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赶...[详细]

东路庐剧

  • 东路庐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详细]

和县剪纸

  • 和县剪纸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和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东濒“黄金水道”长江,下游西北岸与马鞍山隔江相望,南临无为县与皖南重镇芜湖连通、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总面积为141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5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四通八达。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详细]

和县民歌

  • 和县民歌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县地处长江下游的马鞍山市沿江水网地区,与江苏南京、安徽芜湖接壤,区位优越。文化昌盛,民风淳朴,这里的民歌丰富多彩,流传广泛,久唱不衰。和县民歌,当追溯于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先祖们围歼野兽的吆喝、搬运猎物的号子,就是最初和县民歌的雏形。和县民歌...[详细]

莲湘舞(和县打莲湘)

  • 莲湘舞(和县打莲湘)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和县南部乡村,民间把打莲湘叫做“打花棍”;在北部乡村如乌江、香泉一带,因为每年祭祀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时,都有民间打莲湘的表演,因此又称作“霸王鞭”。相传,打莲湘系过去乞讨者,利用手中的打狗棍,边乞讨边表演,慢慢演化而来。据文献记载,和县的打莲...[详细]

庐剧(东路庐剧)(马鞍山市和县)

  • 庐剧(东路庐剧)(马鞍山市和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改为现名。目前,全省主要有合肥市庐剧院、皖西庐剧院、和县庐剧团等三家能够维持正常演出...[详细]

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 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陵(赣中)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重要分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在布局、结构、构造、装饰上的共同特点,但又结合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做法,如天井院式的建筑布局、鹊巢宫式屋顶、清水砖的马头墙、鎏金木...[详细]

南和抬皇(黄)杠

  • 南和抬皇(黄)杠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和县河郭乡历史上曾划分为七个牌,抬黄杠活动主要由西边四个牌,即赵牌、梁牌、樊牌、郄牌(庄)四牌组织的,因此,杠头打的大旗上写的是“四牌公”三个大字。四牌公大旗一直由抬杠首领即杠头保存,千百年来世袭至今,其次是头杠保存杠谱,一般不能外传。抬黄杠主...[详细]

南溪米酒

  • 南溪米酒,远近闻名。酿者代代相传,饮者千年礼赞,南溪人自酿自饮,自行其乐,故南溪有酒乡之雅称。千百年来,南溪人逢年过节、婚庆寿诞等红白喜事必饮米酒,视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生活幸福、其乐无穷的生活写照。南溪米酒浓醇香甜,最能醉人,充满朴实无华的乡土气息,是酒族中最为真纯质朴,具有乡土本色的美味,冬饮...[详细]

桥头腊八酒

  • 桥头腊八酒,月子酒,养颜酒。源产于井冈山山区桥头镇,是桥头客家人运用传统酿造方法,以糯米和野草自制的酒曲酿制后封存多年而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以“开坛千家香,举杯万人醉,”而久享美誉,每逢喜庆佳节,客家人便取出窖藏多年的腊八酒,用以款待贵客,以示尊贵。腊八酒亦是客家人婚嫁喜宴中不可...[详细]

泰和白凤仙子传说

  • 泰和白凤仙子传说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和白凤仙子传说,流传于泰和乌鸡的发祥地——江西省泰和县马市镇武山西岩麓下的汪溪涂村。武山位于吉泰盆地中南部,赣江西岸,山势峻拔突兀,雄伟壮观。武山泉源丰富,东南西北四岩均有泉水,独西岩泉源最多,流量大,泉位高,春夏两季,泉涛如雷,数里之遥可闻。...[详细]

泰和华盖双狮舞

  • 泰和华盖双狮舞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和县万合镇位于井冈山脚下的泰和县城东北,赣江东岸,东临吉安市青原区。万合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泰和的“鱼米之乡”,盛产竹篙薯、车前子、西瓜等名优特产。镇内的华盖山曾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抗元战场。景炎二年(1277)八月,文天祥率部联合当地乡民在此抗...[详细]

泰和鹊巢宫制作工艺

  • 泰和鹊巢宫制作工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和古称西昌,东汉末年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泰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工艺源远流长。位于泰和县马市镇蜀口村崇德堂鹊巢宫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马市镇蜀口村大江下自然村,位于泰和县城西南10公里处,四面环水,风景优美。蜀口古村历来文风鼎盛...[详细]

泰和王家坊迎神赛会

  • 泰和王家坊迎神赛会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节江西人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日(亦有惯十五日的)。此日,土籍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旧时过七月半,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那日晚上在门外焚烧,及在路旁、河边烧香烛、泼水饭,以...[详细]

泰和虾蚣灯

  • 泰和虾蚣灯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虾蚣灯是流传在泰和县螺溪镇舍溪村一带的民间灯彩,其舞蹈花节形象地演绎了虾蚣漫游、弹跳、追逐、嬉戏等活动情状,曼妙瑰美,鲜活灵动,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其制作工艺精巧别致,造形优美,独具特色,是剪纸、雕刻、绘画、扎裱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呈现。 虾蚣灯历史...[详细]

泰和竹篙薯

  • 泰和竹篙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竹篙薯系明代弘治年间,采用本县山区野生山药,在江西省泰和县赣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经过500多年选育、培植而成。全国仅江西泰和栽种,在泰和县数万合镇种植面积最大,达5000多亩。因竹篙薯生长一般深入土层100多厘米。每根长约100厘米,重400克左右,形如竹...[详细]

乌江霸王酥制作技艺

  • 乌江霸王酥制作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霸王酥,原名叫-酥,又名小酥,是和县乌江镇传统的名点产品,有近千年历史。相传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从四溃山(今驷马山)突围后败走乌江时,感到人饥马渴,此时城边有一老翁正在卖-酥,将小酥献给项羽充饥,自此,人们就把-酥改名为霸王酥。 霸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