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毛香粑

  • 毛香是山里常见的一种野蒿,常在农历二三月间长出嫩芽,青色嫩叶上毛茸茸的,嗅起来有芳香,山里人俗称毛香。将嫩毛香碾碎成泥,掺和在籼米拌糯米磨成的米粉里,做成墨绿色的毛香粑,香喷喷的十分可口。 毛香粑,口感香,味鲜色美,为安徽黄山地区特产,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毛香粑可“巴魂”。...[详细]

手工糯米锅巴

  • 岳西珊珊手工锅巴,重温0爱。曾记得小时候,妈妈煮完咸肉绿豆糯米饭后,精心焙成金灿灿的糯米锅巴,赠亲朋送孩子,自家品尝,其乐融融。珊珊锅巴是大别山农家特产,纯天然绿色传统美食品。...[详细]

糯米圆子

  • 糯米圆子是我们岳西人逢年过节前必备的一道菜肴。它历史悠久,春节时家家必做,几乎成了过年的象征。各家所做的圆子在邻里互相赠送,互品口味,融洽感情,是各单位过节发放礼品的首选,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菜谱介绍 岳西春节前必备的一道菜肴,春节家宴招待亲友的一款美味佳肴,该菜方便便捷、便于...[详细]

黄杨木梳

  • 安徽省同春工贸有限公司位于岳西县天堂镇解放路,打造中国最大的黄杨艺术馆。公司产品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气息,独特、稀缺、珍奇,实用性和艺术性强,是收藏珍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产 品 介 绍 《本草纲目》记载:“世重黄杨,以其无火”、“其木紧腻,作梳、剜、印最良...[详细]

岳西桑皮纸

  • 岳西桑皮纸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岳西桑皮纸是安徽安庆岳西的特产。 岳西桑皮纸是采用产自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岳西县境内毛尖山乡地区为主生长的桑树的皮为原料,经过30多道传统手工工艺制造而成的特种纸张。 岳西县生产桑皮纸的历史悠久 ,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岳西桑皮纸纸张质地纤...[详细]

绿茶制作技艺(岳西翠兰)

  • 绿茶制作技艺(岳西翠兰)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西翠兰”原产地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于1936年1月析霍山、舒城、潜山和太湖四县边陲新置,为古舒州、寿州结合部的核心深山地带。跨江淮分水岭,境内群峰林立,溪流交错,是国家级农业生态县。茶区终年云雾缭绕...[详细]

桑皮纸制作技艺(岳西县)

  •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详细]

岳西灯会

  • 岳西灯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西县位于皖西大别山腹地,江淮分水岭东段,其中西部与湖北省英山县交界,北部与霍山、舒城两县相连。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40.1万。 岳西灯会在清代乾隆年间已趋兴盛,其组织形式一般由一个村或宗族聚居的居民自发组成,在元宵节前开展活动。灯会...[详细]

岳西高腔

  • 岳西高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县独存的古老稀有剧种,由明代青阳腔沿袭变化而来,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明末清初,文人商贾溯潜水、长河将青阳腔传入岳西,当地文人围鼓习唱,组班结社,岳西高腔初步成型;光绪初期,外来职业高腔艺人系统传授舞台表演艺术,促成了岳西高腔的进一步...[详细]

岳西鼓书

  • 岳西鼓书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东南、安徽省西南边陲。1936年析潜山、太湖、舒城、霍山4县边区置县,如今全县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人口41万。岳西县是纯山区县,境内群峰逶迤、林壑幽深,民间文化呈现多元化原生态特质。岳西鼓书,又称“说书”、“打鼓书”,清同治年间,本县...[详细]

岳西黑猪

  • 岳西黑猪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岳西黑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岳西黑猪源自淮猪,公元3~6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淮北平原经济遭受战争破坏,并受到水灾,淮猪南迁到安徽淮河两岸。其中,南迁江淮分水岭大别山腹地岳西的淮猪,经过驯化培育,形成了本地传统的土黑猪品种,在岳西高海拔、高坡度、高风速、高湿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