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北五香榨菜

  • 盖北五香榨菜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盖北五香榨菜是上虞的著名特产,制作历史较为久远。七十多年前,处于盖北西侧的隆昌丘(兴昌村)村民就开始手工制作五香榨菜。 盖北五香榨菜其妙处在于香脆可口,美味至极,常食而不厌,它不但是布衣百姓的必备之菜,亦是各种酒席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改革开...[详细]

盖北榨菜制作技艺

  • 盖北榨菜制作技艺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盖北五香榨菜是上虞的著名特产,制作历史较为久远。七十多年前,处于盖北西侧的隆昌丘(兴昌村)村民就开始手工制作五香榨菜。 盖北五香榨菜其妙处在于香脆可口,美味至极,常食而不厌,它不但是布衣百姓的必备之菜,亦是各种酒席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改...[详细]

秆编织技艺

  • 秆编织技艺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王廷鼎《杖扇新录》:“麦扇: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他所说的麦扇就是麦秆扇,又称麦秸扇、麦草扇。 这种麦秆扇盛产于浙江绍兴...[详细]

夹塘大糕制作技艺

  • 夹塘大糕制作技艺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夹塘大糕是享誉上虞的著名美食,由夹塘姚廷煊创始于民国初年的“义泰昌”号南货店专业制作,相继发展到“德源馆”的出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大糕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每年上市大概在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至五月初五结束,前后历时百天左右。它是新老女婿去...[详细]

梁湖水磨年糕制作技艺

  • 梁湖水磨年糕制作技艺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湖水磨年糕是上虞的传统特产,它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曾是献给慈溪太后的贡品。年糕生产历史悠久,早时的年糕是用燥粉加水拌和蒸舂手捏而成的,易开裂、口感粗糙、外观色泽晦暗。清末梁湖洪山湖村有个农民陈培基(1883年出生),...[详细]

狴犴龙舞

  • 狴犴龙舞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狴犴龙舞,又名“犴龙舞”,是上虞市上浦镇冯浦村传承下来的民间民俗舞蹈,主要流传在上虞南乡的上浦镇一带。虞舜的出生地虹漾、舜训象耕田的象田、舜捕渔的渔浦村,大禹治水率狴犴除五毒等众多的民间故事,至今仍在上浦镇一带广为流传。狴犴龙舞就是在祭舜时表演的龙舞,因...[详细]

罗隐的故事

  • 罗隐的故事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流传着一个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就像一个个美丽的音符跳动在我们的心中。其中“罗隐的故事”是我们长塘所流传的民间故事中的一组传说,由罗隐出世、乌云遮日、菩萨迎驾、讨饭骨头圣旨口、为啥勿出山、田蜂与蚂蝗、蚊子和三百担水田的故事、...[详细]

麦秆编织技艺

  • 麦秆编织技艺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王廷鼎《杖扇新录》:“麦扇: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他所说的麦扇就是麦秆扇,又称麦秸扇、麦草扇。 这种麦秆扇盛产于浙江绍...[详细]

木头人掼跤

  • 木头人掼跤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在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群众性体育盛会上,都要进行称为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射箭)的竞技比赛。勇敢、彪悍的青年牧民无拘无束,自由欢乐地参加各项比赛,按照传统习惯:摔跤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 据史料记载:金兵入侵中原,元朝忽必烈以及清王朝统...[详细]

漆画

  • 漆画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民间油漆彩画流传很久,用途及流行范围遍及整个中国,上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沿袭至今,每家每户婚嫁用具、楼台亭阁、庄园豪宅中的油漆墙画及宗教寺庙中佛像壁画等,都离不开民间油漆彩画。 上虞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城乡各地婚庆嫁娶,男家的新房眠床、箱柜...[详细]

上虞吹打

  • 上虞吹打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虞历史悠久,文化兴盛。扎根于这块古老土地上的民间吹打,更是源远流长,积淀丰厚。从上虞出土的春秋陶扁钟、汉六朝的埙、五谷瓶上堆塑乐俑及青瓷谷仓上的弹瑟堆塑俑等文物,都见证了上虞民间吹打久远的历史。 早在汉代,曹娥江上赛龙舟,以鼓乐协调节奏,鼓舞士气...[详细]

上虞高跷

  • 上虞高跷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喜庆热烈,表演技术精湛,令人叹绝,深受民间喜爱。高跷在虞南山区下管等地由来已久,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高跷的道具主要是两根脚架。脚架有高低之分,高的有一丈多,人站上去能碰到民间住宅的屋檐,适宜于...[详细]

上虞剪纸

  • 上虞剪纸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虞剪纸,历史悠久,唐宋时已盛行,特别是作为绣花剪纸母本图样,绣花剪纸就与鞋帽服饰以及各种绣品物件结下不懈之缘。由于绣花剪纸作品难以保存,所以历史年代很难考证。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立春日郊行》诗,记述了迎春习俗——鞭春牛与戴金幡彩胜。“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详细]

上虞梁祝传说

  • 上虞梁祝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自东晋以来,流传千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梁祝传说以浙江绍兴上虞市为最初源头,遍布浙江其他地区及江苏、河南、山东、广西、安徽和东南亚、东北亚及欧洲部分地区。“梁祝传说”是以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情和义...[详细]

上虞特色豆制品制作技艺

  • 上虞特色豆制品制作技艺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产品种类众多。以豆制品为例,在当地乃至江浙一带有较大知名度的两大豆制品品牌——崧厦霉千张和谢塘五香豆腐干。他们的生产经营地主要为上虞的崧厦镇和谢塘镇。 霉千张是崧厦镇的著名特产,制作历史久远。早在200多年前...[详细]

绍兴臭豆腐制作技艺

  • 绍兴豆制品民间传统工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的民间传统工艺,在省、市及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其中上虞崧厦霉千张和谢塘香干已列入浙江省非遗项目,除此外具有国内外较大影响的豆制品生产项目中的绍兴臭豆腐,其中最正宗的绍兴臭豆腐要属上虞崧厦生产的绍字坊臭豆腐,上虞崧厦生产的臭豆腐与崧厦霉千张一样...[详细]

王充的故事

  • 王充的故事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充(27~约97),字仲任。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祖上曾因军功受封,后失封爵,以农桑为业。祖父名汛,受豪族欺凌,“举家担载,就安会稽”,汛“留钱塘县(今杭州市),以贾贩为事”。充父名诵,因与豪门结怨,迁居上虞。 充“为小儿,不好狎侮”,“...[详细]

魏伯阳故事

  • 魏伯阳故事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魏伯阳,名笃,字恪斋,道号伯阳先生,别号云霞子,世袭籫裙,惟公不仕,通贯诗律,文学瞻博,性好道术,是民间传说的上虞“三仙六奇人”之一。他在继承古《龙虎经》炼丹的基础上,反复实践,终于达到了当时炼丹术的顶峰。籍上虞丰惠,出身缙绅之家。丰惠镇城南的金罍山上的...[详细]

乌金纸制作技艺

  • 乌金纸制作技艺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末清初,有一个叫魏良再的人发明了乌金纸。原先这种纸称“熏金纸”,后改名为“乌金纸”,并且只有浙江才能制作,所以当时曾有“天下浙有乌金纸”的说法。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从事乌金纸生产的朱赵炎,从桐乡县(今桐乡市)石门镇,迁回崧厦蔡林老家。为求生...[详细]

五龙庙会

  • 五龙庙会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明宣德年间,五龙庙所在的村落是一个渔村,村民以渔业为生,因此信奉以龙滋民、以龙造福的说法。当时,村里的一个潭中被发现有五条龙在嬉水,当地村民为防五条龙逃走,而建造五龙庙镇龙,并把这个潭叫做五龙潭。自建庙起,民间约定俗成,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