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剑馒头

  • 马剑馒头是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马剑镇的特色小吃。马剑馒头,以面粉为主要材料,以酒酿发酵,没有任何的食品添加剂。馒头色泽亮丽,但不是像劣质的馒头暗淡无光,或色泽过于亮丽。其形丰满,入口香醇。 马剑馒头,又名浦江馒头,以其出自浙江诸暨市马剑而名,又因马剑曾受辖金华浦江县,故又名浦江馒头。现正宗的...[详细]

同山烧

  • 同山烧是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同山镇的特产。诸暨同山烧,清香型白酒,素有“江南小茅台”之称。酒质清澄,口感甘洌,其中尤以同山醉美,被称为南派清香典范。 同山烧,因产地在浙江省诸暨市同山镇而得名。同山烧以诸暨特有的高脚拐糯高粱为原料,取同山镇上汲龙水酿制而成,因地处盆地,常年恒温窖藏,因此酒质清...[详细]

诸暨香榧

  • 诸暨香榧是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的特产。诸暨作为全国香榧的主产地,利用和栽培香榧已有1300多年历史,建成了面积50平方公里的全国唯一的香榧森林公园,是全国香榧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年产量达700吨左右,占全国香榧总产量的60%以上,冠军、野珍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香榧,简称“榧”,属常绿乔木。...[详细]

草塔抖狮子

  • 草塔抖狮子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塔抖狮子是一项集体育、杂技与木偶技巧有机结合的表演娱乐项目,源于清朝,与当地的赵氏台阁、杨家舞龙同时产生。宋末元初,赵氏(宋皇室后裔)与杨氏(宋名将杨继业后裔)因战乱先后逃居草塔,但因诸多原因彼此一直明争暗斗,尤其因水源灌溉问题争斗愈发激烈,直至清朝官...[详细]

刀画

  • 刀画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刀画,即刀笔油画的简称,起源于明末清初,随着近现代油画的兴起,得以不断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绘画艺术形式。 刀画采用油彩原料,先在油布或纸上涂抹,通过特殊的刀笔在木板、布、纸上有规律地操作,达到理想效果。一般多以山水田园风景为主题,把对自然的爱,融入刀尖。...[详细]

东白山七夕传说

  • 东白山七夕传说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省诸暨市东白山七夕节是浙江诸暨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东白山一带,不仅流传着有关七仙女的种种传说,还存留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景物,如仙姑殿、仙姑浴盆、云锦杜鹃等,并且形成了每年七夕节来东白山顶赶庙会、观日出的古老风俗。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详细]

佛像塑造技艺

  • 佛像塑造技艺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像塑造技艺是一项泥土为材料而制作的造型艺术,绍兴、诸暨一带虽有一些零星的佛匠,但却水平不高。而草塔青山村杨崇钧为首的一支以家族传承的佛像塑造技艺工匠队伍,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享誉江南佛教界和雕塑界。 杨崇钧师承当时号称“江南金刚手”的杨礼岳师傅。...[详细]

后溪霸王鞭

  • 后溪霸王鞭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舞蹈霸王鞭(又作秧歌棒、金钱棍,其表演称为打连厢)一直流传于安华镇后溪村一带,新中国成立之际,民间还较盛行。此后,《霸王鞭》这一民间舞蹈便逐渐衰落、罕见,甚至湮没无闻。在《霸王鞭》这一民间舞蹈濒临失传之际,安华镇后溪村老年协会及时进行抢救,并与交巡警...[详细]

礼户元宵棚灯会

  • 礼户元宵棚灯会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岭北镇礼户村迎棚灯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每逢闰年的元宵节皆迎棚灯。诸暨风俗各地元宵节以舞龙居多,唯岭北镇礼户村只迎棚灯不舞龙。据说礼户村地形酷似“燕窝”,俗传“黄龙蟠燕”为不吉,故礼户村从建村开始从不舞龙,亦不允许别村舞龙队进礼户村。1947年,由于...[详细]

岭北大莲花

  • 岭北大莲花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莲花舞又名“大莲花”,过去称为“讨饭莲花”,分布在诸暨市岭北镇和金华地区。莲花调是一种民间小调,清唱为主,具有纯朴、憨厚的乡土风味,并借助道具的打击为主要节奏。表演一般是9-11人,成单,其中1人领头,后面是一对一对紧跟,每对与每对之间服饰相同。表演动作...[详细]

毛笔制作技艺

  • 毛笔制作技艺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毛笔,别称毛颖,管城子、管城侯,是“文房四宝”之一。毛笔起源很早,典籍记载,见于商朝;湖南长沙和河南信阳,均有战国竹杆毛笔出土。在诸暨,也有制作毛笔的传统,清、民国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不少制笔作坊和销售的笔庄。 毛笔材料主要分毛料和杆料两类。毛...[详细]

南孟祭礼

  • 南孟祭礼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孟祭礼是宋朝时期迁入诸暨的孟子后裔为主所传承的祭祀礼仪。孟子是儒家文化集大成者,他继承发扬丰富了孔子学说,被后人尊为儒学亚圣。为更好的传承先祖孟子思想、弘扬儒家文化,由此产生了南孟祭礼。八百多年来,祭礼绵亘不绝。 诸暨是南孟祭礼的主传地,目前十二...[详细]

青口皮纸制作技艺

  • 青口皮纸制作技艺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口皮纸制作技艺是一种在蔡伦造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造纸术。它的制作在诸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1985年所编撰的《诸暨县志》记载:“宋时,诸暨已盛产纸,枫纸设纸局。明清时,造纸业相当发达,其中以五泄青口皮纸为最佳。 青口杨氏皮制作技艺的鼎...[详细]

拳棒(全堂拳棒)

  • 拳棒(全堂拳棒)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铁崖故里全堂村隶属三贤故里枫桥古镇,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尚武之风承传久远,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杨氏祖先中历代武将迭出,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顶峰,随后瓜瓞绵绵,世代传承。民国1914年成立永兴会,会员多达200余人,永兴会活动频繁,会员武艺精湛,至今尚传...[详细]

三江口水灯节

  • 三江口放水灯的习俗始于西施由越入吴时。相传,七月十五那天,西施入吴时经过三江口。当时去吴国时用竹筏至三江口换船,时值二更,族长们鸣锣唤起村民,用灯笼火把迎接西施娘娘。娘娘换船北去时,村民点燃禾草,投于江面。燃着的成堆稻草,随船而去,以礼送 娘娘,并且相沿成俗,每年的这一天,三江口村民摺灯点...[详细]

绍兴螳螂拳

  • 绍兴螳螂拳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螳螂拳是一种突出技艺性的名拳,有勇猛善战斩钉截铁的狠势。螳螂拳是明末王郎所创,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王郎寄居山东某寺院与主持僧其师兄研习各种拳术,因师兄外出云游,王郎独居寺院无聊闲坐山间丛林中偶见螳螂捕蝉,双爪兼用,悟通它手足并进的特殊动作,又...[详细]

生漆脱胎技艺

  • 生漆脱胎技艺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漆脱胎技艺,主要用于佛像的制作。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简称,由于形相皆以释尊为主体,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理想特征。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释迦牟尼佛、强巴佛、无量寿佛等等。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详细]

十里红妆

  • “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详细]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营造技艺

  •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是清代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群,至今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保存较多,包括一些公共建筑,其中十四处古民居保存完整,每个建筑组群规模大、占地面积基本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最大处达12500平方米,且造作讲究,有“江南巨宅”之称。其华国公别墅中的斯盛居...[详细]

竹马舞

  • 竹马舞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马舞俗呼“跑竹马“,是一种彩扎与舞蹈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在诸暨市十二都、应店街、马剑等地都有这一传统。竹马的编制颇为费工,现在只有几位老人尚能编扎。每年入冬之后,选砍上好毛竹,劈成圆而细长的竹篾。分别编成马首前身与马尾后身两个部分,然后裱糊上种种颜色的彩纸、...[详细]